摘 要:机器伦理之塞有二:一是理论中无主体性的机器缺乏适配的道德基础,二是实践中游移于多释原则与简单原则间的具体算法设计患于得失进退。在诸道德理论中,以“无我”“自然”为要目的《老子》德思想,避开了西方道德理论嵌入机器伦理时的主体性难题,以“失道后仁”定位机器伦理于与问题相照面的伦理拯救,通过“三宝”之“慈”领摄多释原则、之“俭”活化简单原则、之“不敢为天下先”守正进退之矩,对弱人工智能的机器伦理之可能性予以疏正,最切时下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伦理理论设计之亟需。
关键词:机器伦理 弱人工智能 《老子》 多释原则 简单原则
摘 要:绿蓝悖论指经验同一且逻辑等价的证据陈述可以归纳地支持逻辑冲突的假设陈述,它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混乱而非逻辑悖论。单一偏好直觉与同等偏好直觉的冲突,其解决仍依赖对休谟遗留的“想象力习惯”思想的澄清。既有的非对称性解决方案对“想象力习惯条件句”附加了新的心理习惯,通过解释单一偏好直觉来避免假设冲突。借助互补性原理实现的完全对称性解决方案则肯定了同等偏好直觉,并且化解了假设冲突。这一推进是基于从归纳直觉的概念反思到归纳副词的语言分析的方法论改进之上的。归纳推理副词的意义包含必然性运算的逻辑形式和客观化条件的语义内容,它刻画了想象力习惯的一般结构。
关键词:绿蓝悖论 想象力习惯 推理副词 客观化条件 互补性原理
摘 要:衰退论叙事是19世纪法国科学史的经典叙事,罗伯特·福克斯和他同时代的法国近现代科学史学者都为超越旧叙事作出努力。福克斯的集大成之作《学者与国家》可以视为对衰退论叙事的一次全面回应,他通过恢复衰退论的发生语境、重建19世纪法国科学实践多样性来回应旧叙事。与此同时,他通过建立以公共科学为线索的新叙事来超越旧叙事,描述科学在法国社会中的崛起,从而揭示了19世纪法国科学形态的根本转变,创造了一个综合的法国科学文化史。
关键词:十九世纪法国科学 罗伯特·福克斯 《学者与国家》 公共科学 科学文化史
摘 要:自然黑夜的价值长期被人工夜间照明技术制造的光明所遮蔽,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光污染的爆发,自然黑夜价值才在光污染诸多负面效应的反衬下得以显现。泰勒·斯通等人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揭示了自然黑夜的五种价值,并将其分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两类,据此提出了自然黑夜价值实现与光污染治理的伦理方案。但其相关研究仍有不足,需要在辨析自然黑夜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自然黑夜价值进行再确认;需要在正确看待保护自然黑夜与发展夜间经济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将自然黑夜价值的实现置于一定的时空维度之中加以考量,从而优化光污染治理方案。
关键词:自然黑夜 光污染 环境伦理 价值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体与人类现实相照面,在其智能性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之时,也引发了其道德性如何实现的全面思考。由于人工智能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如何与之适配成为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专题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适配问题作出谋划。李平安一文对弱人工智能下机器伦理之可能性进行了疏正。通过对比西方道德理论和先秦道家经典《老子》一书的观点,作者以“弱主体”甚至“无主体”作为德的效应体,来避开西方道德理论在机器伦理的算法设计与主体问题上的适配难题,这为弱人工智能下解决机器道德理论带来新的视野和可行的思路。寿步的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伦理主体的“正名”问题。借助“循名责实”的方法,追溯了通常被译为“主体”的agent一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使用状况,在行为体与智能行为体的实指不一的情况下,作者提倡以“行为体”作为agent的译名并通过“行为体社会”来捕捉人工智能的意向性特征,从而营建起行为体向智能行为体转化的桥梁,为探索人工智能的伦理主体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汪琛、孙启贵与徐飞的文章全面考察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医疗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演进脉络与知识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研究范式呈现出从规范性伦理研究转向建构性多学科研究的特征,据此提出下阶段医疗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要点问题,如传统伦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伦理准则的治理转向以及心理学方法的介入等,是研究新技术与传统道德伦理理论相适配、融合的重要参照。
摘 要: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火箭科学技术领域的先驱。少年时代因受科幻作品的影响,幻想制造一种可以登上月亮的飞行器而开始涉足这项创造性事业,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火箭的发明活动。先独立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燃烧反冲力的方式飞上天空是可行的,然后进行了长期实验研究,于1926年3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他早年所从事的这项创造活动,不为主流科学界所认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弹轰炸英国后,才被主流科学界和政府所认可。由此戈达德被公认为美国火箭之父。
关键词:戈达德 液体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 奥伯特
摘 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摘 要: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设计;合乎伦理设计;道德物化
摘 要:人工智能实体能否成为法律主体存在争议。基于理性是法律主体判断标准这一通说,传统法学倾向于否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实,自然人和非自然人法律主体遵循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理性是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拟制是非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据此,更应重视法律主体制度的法律技术价值,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法律主体的合理性,以合理分担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责任。但从现实性出发,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尚待时日。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性;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