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技术思想凝结为“决定论”“异化”等命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MEGA2) 等文献分析,发现其技术思想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阶段(1845 年之前)以“巴黎手稿”为标志,表现出技术本质主义的特征;第二阶段(1845-1850 年)以“布鲁塞尔笔记”为标志,转向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1850 年之后)以“伦敦笔记”等为代表,转向对工艺本身的经验性研究。其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技术的经验性考察为基础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技术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经验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的贯通与融合。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当代的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工艺学笔记 经验转向 技术哲学
摘 要:对量的研究依赖于对两种量的概念区分,即尺度和规模;进一步,还依赖于对两种尺度概念的区分,即定量尺度和定性尺度。本文分别揭示了它们的涌现性质,即量是自主、不可还原、不可预测和不可通约的。定性尺度的“尺度不变性”和“规模不变性”假设都违背了量的涌现特征,也不符合20世纪以来的科学进展,即人们认识到物理现象不是普遍尺度不变的。最终表明,当代量的哲学中的三种备选立场,即比较主义、操作主义和绝对主义,各有其理论缺陷,取而代之的是量的涌现论:事物的规模在作为其使用者和测量者的人类尺度基础上涌现;进一步,事物的整体性质在作为其分体论之和的规模基础上涌现。
关键词:尺度 规模 涌现 量的形而上学
摘 要:类别划分是泰奥弗拉斯特植物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他依据多种原则对地中海植物进行大致分类,综合且直观地体现了植物在整体形态、植物部分特性、生长环境、动态发育、实际用途等方面的特征;进而更为集中地讨论各类植物的共性和差别,有效促进了对植物本性的探究。这种多原则综合使用的分类方法成为前林奈时期西方植物分类的经典模式之一,而泰奥弗拉斯特本人并未尝试构建单一原则指导的层级式植物分类体系。
关键词:泰奥弗拉斯特 植物类别 分类原则 地中海植物群落
摘 要:当前对基因技术的应用讨论容易陷入误区,我们不但将胚胎生命权的保障问题囿于堕胎争议,而且试图在生物学意义上寻求生命开始的起点来为基因技术的医疗应用划定合法界限。为了走出以上误区,哈贝马斯强调“自然”和“人为”的区分关乎人类的自由基础,并试图以康德式的先验论证为基因技术的医疗应用划定道德界限。这样一来,基因技术的医疗应用应该进一步遵循商谈伦理学的“医疗逻辑”,即以“康复”和“可同意性”为原则。这样就能够避免教育学论证的误导,而准确划定基因优生学的合理性范围。虽然哈贝马斯的基因伦理思想对已有基因伦理讨论作了有力推进,也对一些基因伦理难题的解决有着积极启示,但其理论仍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关键词:哈贝马斯 基因技术 自然成长 医疗逻辑 基因优生学
编者按:
技术是形塑当代社会的最主要力量!它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凸显于文化、政治、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相比起1920年代即已发展基本成熟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制化相对较晚。哲学与技术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简称SPT)于1976年成立,首任主席是米切姆(Carl Mitcham),他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的老朋友。SPT每两年召开一次技术哲学专题的国际会议,还出版学术期刊《哲学与技术研究》(Techné: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国内的技术哲学研究势头迅猛、方兴未艾。本期专题收集了4篇技术哲学论文,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陈敏的“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转向:从本质主义到经验研究”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发现马克思的技术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从而突出其当代意义。谢弘毅、夏保华的“论恩斯特·卡普在技术哲学谱系中的再定位”扭转了通常把卡普作为“工程的技术哲学”谱系首要代表人物的看法,强调了卡普的人文技术哲学侧面。章文、田海平的“论杜威技术进步观及其认识演进”,梳理了从杜威的“观念就是技艺和技艺作品”,到维索戈洛德提出“人造物”观念的存在逻辑以及西克曼的“认知是一种技术人工物”,反思了“人类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信赖技术?”这一永恒问题。陶宇杰的“对立于单一文化的个体化技术:一种西蒙东式科技批判视角”研究了法国技术哲学家西蒙东的思想,主张通过作为文化与科技的共同中介的人,来解开单一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病态结扣。希望本期的技术哲学专题,可以让更多学界同仁深入思考当代技术的哲学问题。
(专题策划:王巍)
摘 要:陆家羲出身贫寒,大学毕业后在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担任物理教师。尽管孤悬于学术共同体之外,陆家羲克服重重困难在组合数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虽然陆家羲的论文一度被埋没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在组合数学界引起了轰动。
关键词:陆家羲 学术共同体 组合数学
摘 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摘 要: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设计;合乎伦理设计;道德物化
摘 要:人工智能实体能否成为法律主体存在争议。基于理性是法律主体判断标准这一通说,传统法学倾向于否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实,自然人和非自然人法律主体遵循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理性是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拟制是非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据此,更应重视法律主体制度的法律技术价值,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法律主体的合理性,以合理分担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责任。但从现实性出发,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尚待时日。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性;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