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 刘兆晖、蔡仲
  • 创建于 2023-10-11
  • 3912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为进一步加强学者交流、增进研究共识,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于20221119日至20日在南京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

在会议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张宗明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辞。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联合发起人代表,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浙江大学盛晓明教授、南京大学蔡仲教授分别致辞,回顾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过去二十多年间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勾画科学实践哲学前沿研究版图,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拓展作出谋划。吴彤鼓励年轻学者积极关注国际科学实践哲学研究学会(SPSP)的研究进展,继续发挥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地理学相关研究,并提议推进国内科学实践哲学研究的建制化进程。盛晓明强调,科学实践哲学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中吸收了大量资源,在回应现实、从事描述性研究的同时,也要主动强化规范性进路探索,形成自身范式,做好扎根中国本土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蔡仲教授围绕科学实践、知识生产空间等基本概念,讨论了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相似性,部分西方学者已开始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寻找理论资源,国内学者可以借此强化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回应科技发展进程背后的时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刘鹏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共围绕6个主题,设置7场主题研讨,24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思想史资源研究,实践与知识、实验研究等做主题发言。

“科学实践哲学基础问题研究”主题研讨由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主持。复旦大学黄翔基于瓦托夫斯基的历史知识论,强调历史性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也是科学实践哲学实践优位方法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之一。东南大学刘敏指出,身体作为科学知识生产的场所,具有空间性、工具性、地点性等特征,科学知识与权力在空间意义上经由身体空间互相建构,进而身体参与了科学知识生产的全过程。河海大学张毓芳妃结合劳斯对科学形象的重新概念化,解析劳斯对传统自然主义方案的激进替代,从复杂生物社会实践的角度实现对科学实践本身的阐释。哈拉维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的“伴随生成”思想,东南大学李芳芳讨论了它的认识论意义、本体论意义与局限性。

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为科学实践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科学实践哲学应用研究”专题围绕生态学、生态主义思潮、点击化学、中医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算法决策展开。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探讨了生态学确证性预测和预期性预测提出的缘由及其相应实在论内涵,主张以建构论和中立论立场对生态学的应用展开反思。东南大学刘魁梳理了近年国际社会出现的生态现代主义、生态非现代主义、生态纳粹主义三大思潮,认为在当前“人类世”境遇下,需要结合技术、民主政治与民族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朱晶以科学实践哲学为理论框架,应用机器学习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考察了点击化学领域科学家的研究策略,并指出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家研究策略的改变。浙江大学潘恩荣指出,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技术哲学的再思考提供了新的条件,需要综合技术史、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理论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经验转向的技术认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认为,算法决策已经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来源,需要将技术治理作为一种制度要素,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中国中医科学院呼思乐考察了从传统中医学到中医现代科学变迁中临床科研知识转化的变化,揭示了在中医近现代范式转换的背后,“证”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所兼具的历史性和规范性。本专题分两个阶段进行,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南方科技大学袁海军分别主持该主题研讨。

科学实践哲学一般以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为理论基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积极从近现代思潮中吸收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强主持“科学实践哲学的思想史资源研究”主题研讨。南京大学胡大平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围绕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劳动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以及生产关系下技术力量的后果,阐释了技术的社会过程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梳理了19世纪末以降,布留尔、布伦茨威格等人对法国“科学-心灵史”研究传统形成的贡献,以及它对之后法国科学哲学巴什拉-康吉莱姆历史认识论发展的思想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杨亚光以马修·布朗的杜威研究成果为中介,进一步理清了杜威与劳斯思想的相似性,并指出杜威的“探究”“情境”概念为理解科学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思想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袁海军、首都师范大学谭笑、华东师范大学徐竹、浙江大学白惠仁分别围绕“实践与知识”主题发言,浙江大学潘恩荣主持本阶段主题研讨。袁海军以威廉姆森的知识理论与塞尔的社会实在论思想为理论资源,论证了知识的制度事实地位,以此统合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谭笑对个人与群体的本体论地位进行澄清,回应了有关默会知识的两种不同争论,阐释了不同社会实践所要求的默会知识类型与认知机制。徐竹结合詹妮弗·拉基对群体断言与群体信念的区分,论证了群体断言理解的事实性与规范性维度,指出加强个体对集体的依从性信任有助于群体断言认知规范性的提升。白惠仁借助弗里克认知非正义思想的伦理学与认识论维度,指认了制度化的科学认知活动中存在的非正义现象及其对科学活动的潜在伤害,主张以集体德性强化科学的认知多样性与价值多样性。

法国当代思想家、科学哲学与科学人类学家鲁诺·拉图尔于2022109日不幸病逝。为纪念拉图尔对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并以此为契机反思拉图尔哲学思想在当代思想谱系中的价值,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拉图尔哲学专题”,该专题由复旦大学黄翔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强以“拉图尔的哲学抱负”为题,结合怀特海和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讨论了拉图尔“哥白尼式的反革命”的反二元论意义和拉图尔思想的存在论意涵。南京财经大学王荣江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连字符“-”为切入点,阐释了拉图尔“联结社会学”思想中行动者的不可通约性、转译的资源调动性和不确定性、网络的串联性和杂合性。南京大学刘鹏结合自己博士期间跟随拉图尔进行联合培养的经历,梳理了拉图尔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思想与STS、人类学、符号学理论谱系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熊小宇围绕科学知识的生产,将拉图尔的理论与哈钦斯的分布式认知进行比较,分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异质性与集体性。

“实验研究”主题研讨由南开大学贾向桐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王延锋、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帆、上海交通大学赵长征分别发言。王延锋结合J/ψ粒子的发现过程,揭示了科学实践活动中实验发现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张力,实验发现的意义在理论解释的建构、同行对仪器运行可靠性的理解与认可中得以确立。张帆通过回溯美国LIGO实验室建设过程,发现科学争论既存在于不同科学共同体间,也存在于同一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为科学争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赵长征考察了柯瓦雷、德雷克等科学史家对斜面实验的研究,指出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伽利略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能否得出精确的实验数据,争论双方默认了一致性的科学编史学前提,忽视了科学实践的动态特征。

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四十余所高校或研究院所的近三百名师生参加或旁听会议,会议主题丰富、内容扎实,参会学者就各主题报告的逻辑论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入交流讨论。孟强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科学实践哲学关注科学与社会、知识与社会间的实践性议题,既是全新的研究范式,也是全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看待科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从哲学角度讨论传统认识论议题无法涵盖的内容提供了可能。

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于2018年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发起,前两届会议分别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主办,为国内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为促进相关研究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下一届会议将于202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