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老的泛心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不仅在微观物理学得到响应,而且在宏观物理学和宇观物理学引起共鸣。当从概率哲学的角度把波函数所描述的概率波解释为信念波之后,诸多困惑得以消除,从而使微观泛心论得以有力的支持。詹姆斯和罗素的中立一元论对于当代泛心论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系统泛心论的启示,并从康德的先验目的论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种新的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万物皆为系统,这既是系统本体论的纲领,也是当代科学的事实,因此,微观泛心论、宏观泛心论和宇观泛心论均属以随附二元论为内部机制的系统泛心论。
关键词:泛心论 系统一元论 随附二元论 中立一元论 薛定谔的猫
摘 要:叙事伦理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力图纠正原则伦理学的缺陷。本文介绍了学者在界定叙事伦理学时的分歧与共识,探讨了叙事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关于“叙事一致性”的争论,提出用“叙事惯性”的概念取代“叙事一致性”,并主张用道德自定义和对话的方法克服叙事惯性。其中对话最理想的实现方式是叙事伦理咨询会,而咨询会的有效组织依赖叙事伦理学和原则伦理学的结合,即叙事-原则伦理学。
关键词:叙事伦理学 叙事一致性 叙事惯性 叙事伦理咨询会 叙事-原则伦理学
摘 要:明清时期,汉中府的农业开发与政区调整呈现动态互动关系。在人口方面,经历了明代前中期增长、明末清初锐减、乾嘉时期恢复、道光后递减四个阶段;农业垦殖则呈现由平原向山地扩展的趋势,至乾嘉时期达到顶峰,仅清初出现短暂荒芜。与之相应,政区建制自明中叶开始频繁调整,经过多次析分增置,到乾嘉时期才趋于稳定。研究发现,人口波动直接推动政区调整,而移民引入的农业技术革新则是深层动因。通过土地开垦和技术改良,区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最终促成清末稳定的县域格局。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也为当前秦岭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关键词:明清时期 汉中府 农耕技术 政区调整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代中国科技管理情境中产生的重要概念,是体现科学与技术新型动态关系的载体,其前端联系着知识自身的演化,末端联系着转化的创新实践,呈现为有效用的知识形态,体现出知识的本性和本质及其限度;转化机会源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属性,表征科学知识具有工具意象,在社会效用观念作用下可能进入实践性操作;科技成果转化机会为科技成果与社会形成双向建构提供契机,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从哲学上对其剖析,以此审视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行动现象。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机会 科技成果转化机会
编者按:
近年来,泛心论在意识研究中重新崛起,与物理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针对组合难题这一泛心论经典困境,当代哲学家尝试从多个维度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专题围绕组合难题与泛心论—物理主义之争,精选了四篇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一前沿领域的多元进展。第一篇陈晓平的“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提出系统一元论视角下的随附二元论,将传统泛心论的主体加合问题转化为系统层级论题,尝试为破解组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篇王振与杨点的“微观主体的组合不可能吗?”回应了当代泛心论面临的组合难题,指出微观主体的组合并无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尝试为长期以来对泛心论批评的概念混淆作出澄清。第三篇刘皓滢的“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如何从“泛心”回归“真心””批判了当代泛心论中难以理解的“泛心”概念,主张重新回归意识的表征性本质,以更具说明力的框架来界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第四篇王晓阳与林崧驰的“普遍泛心论、普遍物理主义与新组合问题”深入分析了新近出现的普遍泛心论方案,揭示了其仍未脱离“新组合问题”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普遍物理主义”新方案,尝试在积极吸收泛心论理论优势的前提下,提供一条有效规避组合难题的新路径。本专题兼具理论创新与哲学深度,旨在推动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展开深层对话。
(专题策划:王晓阳)
摘 要:海曼·巴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巴斯在代数K-理论、数论、群论、代数几何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代数K-理论这一数学分支。巴斯担任了美国数学会主席和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巴斯及弟子与中国学者也有密切的学术联系,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关键词:海曼·巴斯 代数K-理论 数学教育 美国数学会
摘 要: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开放科学信息和过程,力图让更多群体在信息上可达,提高科研过程公开透明度和可重复性。这种致力于推进科学平等实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和外部认知价值的努力,遇到诸多困难。然而,针对开放科学运动中认知群体变化问题,展开的哲学讨论并不多见。采用认知非正义概念,本文辨析了开放科学在不同场景下的认知群体变化及所带来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区分了开放科学为何加剧科研原有问题与开放科学带来的新问题。进而以实现多元认知目标为基础,提出在科研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培训、科学政策和基金资助、荣誉分配与认知贡献等方面,培育认知多样性、发挥不同群体的认知多样性优势,进而消解认知非正义。
关键词:开放科学 认知非正义 认知多样性 认知劳动分工 认知价值
摘 要:菲利普·沃伦·安德森被誉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巨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对磁性理论、超导理论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安德森局域化;此外还对安德森-希格斯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机制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1972年,安德森发表了著名文章“多者异也”,其核心思想“涌现”被视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洞见,而这篇文章也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的独立宣言。
关键词: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凝聚态物理学 对称性破缺 涌现 安德森局域化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