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 郝欣怡 何静凡
  • 创建于 2024-07-31
  • 675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44家机构的135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开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曹信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和北京科技大学潜伟分别致辞。本届论坛由81场报告构成,与会专家学者对新中国技术史、工业史与工业遗产、纺织史与纺织遗产、气象史与气象遗产、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史与农业遗产、科技考古与博物馆、船史与船舶遗产、军事技术史等议题展开交流。

       一、大会报告

       本次论坛特邀7位专家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从中国机械史学科发展出发,认为陆敬严先生的研究工作承前启后,是中国古代机械史专题研究、复原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再开创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探讨凌家滩玉龟玉版的天文意义,指出科技史在文明探源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东华大学杨小明为明末清初的科学家黄宗羲“正名”,强调在其人文思想家身份以外,黄宗羲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更加突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宋超结合中国对外科技援助的实际案例探讨了“为了科技的外交”和“为了外交的科技”两个主要问题,深度剖析思想政治与科技外交的联系。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回

溯清末民初打字机、电话机传入的背景,结合女性的职场生活、社会形象等内容探究技术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认为肃府本《淳化阁帖》至今仍然是《淳化阁帖》出版最常用的底本,在《淳化阁帖》传播、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市场开发价值。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回顾了20世纪前中、英、美等国家钢铁领域的科技体制,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关键技术和产业是各国战略性力量。

       二、分组论坛

       1. 气象史与气象遗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揭示了气候与“心脏地带”扩张在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历史特别是科技史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麻庭光梳理了古代航海技术的主要突破,指出每一次突破都与气候变冷和洋流恶化有关。平顶山学院刘立成就我国气象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洪君聚焦于明末清初士人对彩虹原理的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柯资能以竖亥步天为引,阐述了与其相关的天文考古方面的新知识。广西民族大学翟鹏玉、翟清筠、黄雪梅分别就那文化遗产、壮族农业遗产的天文学原理及生态文明进行阐述。东华大学韩美玉还原了天文研究所进行太阳单色光观测的仪器设备及技术要领。宏泰合瑞有限公司杜舜华对北极阁天气图遗产价值进行了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智威、凌保策、余婧分别就莫里《风和洋流图》的流变与意义、保罗·克鲁岑气象学贡献、民国时期报纸中的气象数据阐释各自观点。内蒙古师范大学李莉对晚清译著《光学》中的虹霓进行深入分析。山东女子学院郭建福总结了中国近代气象科技政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气象科技发展的启示。云南农业大学廖蕾蕾讨论了历史时期湄公河流域的航运与贸易。

       2. 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科技大学潜伟在总结中外技术编史学研究基础上,探究技术编史学的意义、内涵和主要思潮。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纪昌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为例,剖析传统工艺史研究范式的转向与融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吴伟、卜超群、廉欣悦分别对覆土烧刃对钢刀组织及性能影响、龙泉宝剑装饰技艺、手抄《古兰经》珍本的材料及工艺加以阐

释。内蒙古师范大学任向前、西南民族大学乔虹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吴宇飞、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分别论述了韶关石塘堆花米酒技艺、蜀绣技艺、民

国时期临汝县汝瓷烧造的口述史、古琴丝弦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云南农业大学陈雅雪对云南古桥营造技艺的构造特色与科技价值进行讨论。 江苏科技大学刘海峰、安徽师范大学史凯敏分别就战国秦汉时期技术陶瓷技艺、汉代刘歆管律的科技智慧进行论述。

       3. 农业史与农业遗产、新中国技术史、科技考古与博物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惠富平分析了中国农业遗产保护内涵的时代变迁。南京农业大学林美静、余静林分别探讨了大豆与清代江南居民日常生活、全面抗战时期江西天蚕丝改良。山西大学王镛、太原科技大学杨常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钱圣云分别对宋明牡丹栽培技术演进、民国时期山西棉业改良、中国传统树木修剪技术进行实证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晶金、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韩玉芬分别梳理了我国微米级微电子技术、中国月球探测的实践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州湖羊养殖的发展历程。山东大学杜婷婷对东周时期髹漆皮甲实验室考古方法进行探析。

       4. 工业史、技术史其他议题

       “三转一响”博物馆张维杰以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结婚陪嫁的“三转一响”为例,总结新中国民生领域轻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史。工业和信息

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马雨墨探讨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变迁。菏泽学院杜垒垒指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申遗”既有国家重视、地方积极等优势,但也存在研究相对薄弱、价值认知不足等挑战。北京师范大学许茜展示了民国时期北京成衣业从兴起到危机四伏的曲折过程。东北大学李伟分析了《天工开物》中科学与工匠精神。广西民族大学张学渝基于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培养需求,提出传统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天津大学陈印政梳理了抗战时期矿冶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安轶、贾靖分别对战时国民政府光学玻璃的研制、民国时期煤液化技术发展进行讨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涂丹、梁喜梅分别探究了东南亚香药与明代女性生活、明清时期动物灾害与应对技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巍、钟达闻、邹雨彤分别对丝绸之路沿线商品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程科学的发展与社会价值、李恒的相关研究加以论述。北京科技大学吴熙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近二十年《科学社会研究》的发展、热点与前沿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玢探讨了晚明江南传统工匠向儒匠的转变。

       5. 船史与船舶遗产、军事技术史

       北京科技大学任艺佳探讨了福建船政轮机车间的红砖材料、技术来源以及传播特点。中国计量大学任杰以从喜帕恰斯到过洋牵星术再到大航

海时代为例,对地理纬度测定科技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雷丽芳以福建船政为研究背景,总结船政遗产的技术价值。南京信息工

程大学张骞认为民国江浙海洋渔轮引进、应用等方面长期处于不稳定和脆弱的状态。山西大学王婷、王昕然、王一茹分别对明清鼎革之际西方火

器技术的流动与转移、明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火器技术交流、西学东渐背景下军事技术知识的演变进行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孙睿分析了日本对切

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因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霁樟对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分析。

       结 语

       本次论坛展示了近年来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了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闭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李晓岑代表主办方总结发言,肯定本次会议取得的成绩,希望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联盟的各专业委员会共同携手,继续深入开展技术史与技术

遗产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郝欣怡、何静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