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学界对机器认知机制的讨论逐渐深入,潜藏在机器认知中的一条研究线索逐渐被学者关注到,即儿童认知对机器认知的影响。图灵、珀尔和高普尼克都认为,如果要让机器像人一样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首要目标是要让机器像儿童一样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该专题探讨了儿童的语言学习、儿童的因果认知和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专题包含三篇文章,李金彩等的文章“语言知识探源:儿童与机器的语言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通过对比人类儿童与机器的语言获得过程与机制,探讨了当前先进的大模型在语言学习的核心维度上与人类儿童的根本差异。张端的“唯理论、经验论与儿童因果认知” 探讨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历史上对知识来源和本质的争论,特别聚焦于因果概念,结合现代儿童因果认知的研究,提供科学视角对这一长期哲学争论的新见解。孟佳莹的文章“机器认知中儿童视角的正反观”探讨了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论、认知和实证研究的复杂性,深入分析了儿童与机器在因果推断能力方面的异同,提出了在机器认知发展中融入儿童视角的优势与局限。专题从多个方面探究机器认知与儿童认知的复杂关联,对于当前人工智能与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专题策划:梅剑华)
摘 要:道德物化理论是指将道德“嵌入”到技术物的建构中,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和调节。然而,该理论的反对者认为其“道德嵌入”的技术设定是一种对人本质的异化和剥夺。实际上,道德物化理论聚焦于技术“调节”而非技术“决定”,技术物基于意向性对人的知觉与行为进行调节;其理论中的人技交融意味着对传统“自由”概念的扩展,而非其反对者所理解的绝对自由;道德物化技术构建出了新的政治空间,进一步丰富了政治交互模式,而非其反对者主张的对民主的限制。在当下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ChatGPT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中,通过多元稳定性、价值敏感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为道德物化理论的发展和高技术伦理治理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技治主义 道德物化 调节 权利
摘 要:科学实践哲学与实用主义均十分重视实践,但二者鲜有交集。张夏硕(Hasok Chang)提出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方案改变了这一局面。首先,他主张“行动知识”(active knowledge),反对“命题知识”。其次,他将信念融贯改造为“操作融贯”(operational coherence),这是实用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思想。再次,该方案基于操作融贯分别对实在和真理概念进行了重构,勾勒出多元动态的形象。最后,张夏硕提倡积极行动的实在论(activist realism),它代表着发展科学和增进知识的积极态度。结论部分指出了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如忽略了科学的社会维度等。
关键词:行动知识 操作融贯 实用主义 科学实践哲学
摘 要:尽管法国的科学史与法国的哲学发展具有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法国科学史建制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历史学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在力图改变历史学研究范式的“新史学”运动中,法国历史学者亨利·贝尔提出了“综合”思想,尝试将各种知识的历史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诞生了著名的“年鉴学派”,科学史学者与贝尔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贝尔成立的国际综合中心在促进科学史发展上十分活跃,同时也推动在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科学史研究所。而费弗尔、柯瓦雷与贝尔的分歧则导致了1950年代“亚历山大·柯瓦雷”中心的建立。
关键词:亨利·贝尔 “综合”思想 法国科学史发展 年鉴学派
摘 要:结合明清数学翻译实践,发现翻译都关涉“知识”这一论题,翻译既译入知识,也服务于知识的自身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展现出翻译的知识性,而且在知识传播、再生产和发展等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的翻译性。翻译的知识性具体表现在创立数学术语与学科体系的丰富、引入数学思想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出版数学著作与知识话语的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翻译性则呈现出跨文化的知识交流与传播、拓展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等形态。探赜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和知识探究的交叉融合,并针对翻译与知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 知识性 知识 翻译性 明清数学翻译
摘 要:雅各布·克莱因将胡塞尔晚期的历史现象学充分运用于科学史研究。他发现,希腊人对数的理解浸透着当时人们对存在的领悟。以计数与计算技艺为基础,柏拉图区分出依次奠基的四种数学知识,并将计数单元与数的统一性建立在与可感世界分离的理念间的属种关系中。亚里士多德则以实体理论为基础,激烈地批评了柏拉图的分离理论,将数学对象的存在归于灵魂的抽象,从而淡化了柏拉图对计数单元“不可分割性”的排斥,为一种涉及分数使用的计算科学提供了存在论上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现象学 编史学 希腊数学史 数的单元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