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74
本期目录
  • 《申报》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
    摘   要:本文对《申报》中的科学家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申报》中展现的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热爱科学事业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申报》中科学家形象的构建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这样的科学家形象实际上是受到诸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申报》 科学家形象  内容分析  构建  媒介形象
     
    作者: 张芳喜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 99-104
  • 早期传真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启示

    摘   要:传真技术经过真迹传真和图片传真两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臻于成熟,同时受制于终端设备的复杂性和使用的经济性,并面临来自电报、广播和电视等技术的激烈竞争。研究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进步,还涉及诸多的外部因素,政府引导、标准制定和强力推广等经验对于现代技术革新应用具有启示。

     
        关键词:传真技术  传真机  发展  传播  传真技术史
     

     

    作者: 王沛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 52-59
  • 中国科学史的社会学重建 ——评析席文的科学史研究
    摘   要:席文的“文化整体”通过考察古代科学的资助雇佣模式,指出研究者具有在利益导向下的动机,而自然和政治作为工具性资源存在着相互利用,即《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注》及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利用政治修辞获得知识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统治者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资源。席文将古代科学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的建构物,构成了SSK编史学的中国版本。这种“人类主义”在自然/社会的二元论框架下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其历史解释则根本上忽视了中国科学的生成特性,将天人合一、主客双泯的熔融贯通之态拆解。新近的“后人类主义”的历史生成论超越传统二分法,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中国科学史  文化整体  社会建构
     
    作者: 郝新鸿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 74-81
  • 专家信任”及其重建策略:一项实证研究

    摘   要:专家是“社会良心”,专家信任是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屏障。为考察我国专家信任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重建策略,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公众已经认识到科学的可错性、条件依赖性和局限性;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公众对科技信息和专家的信任程度相关。公众并不信任专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信任的“豪猪困境”,专家则面临着“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公众都不信”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人格信任”走向“系统信任”的时代背景规定了这一“豪猪困境”和“专家塔西佗陷阱”的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其溢出效应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消除“利益关联”是专家获取信任的关键因素,强化专家与公众之间常规的直接互动、提高传媒准门槛、规范新媒体报道等,有助于建构一个开放、透明、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豪猪困境”、“专家塔西佗陷阱”的突破和专家信任的重建。

     
        关键词:专家  信任  专家信任  “豪猪困境”  专家塔西佗陷阱  命运共同体

     

    作者: 郭喨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 82-92
  • 科学社团与20世纪30年代大学物理教材的“中国化”
    摘   要:民国前期,大学物理教学普遍使用英文教材和英语授课,这成为中国物理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一大问题。193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场教材“中国化”运动。在此前后,科学社团主导了物理名词的审查,并最终完成了物理名词的统一,为物理教材“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立编译了一批物理著作,成为大学教学的参考书;参与商务印书馆版“大学丛书”物理教材的出版,改变了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科学社团参与和推动的物理教材“中国化”,对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材  科学社团  中国化  物理学发展
     
    作者: 张林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 68-7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