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郝新鸿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中国科学史的社会学重建 ——评析席文的科学史研究
    <div> 摘 &nbsp; 要:席文的&ldquo;文化整体&rdquo;通过考察古代科学的资助雇佣模式,指出研究者具有在利益导向下的动机,而自然和政治作为工具性资源存在着相互利用,即《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注》及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利用政治修辞获得知识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统治者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资源。席文将古代科学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的建构物,构成了SSK编史学的中国版本。这种&ldquo;人类主义&rdquo;在自然/社会的二元论框架下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其历史解释则根本上忽视了中国科学的生成特性,将天人合一、主客双泯的熔融贯通之态拆解。新近的&ldquo;后人类主义&rdquo;的历史生成论超越传统二分法,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中国科学史 &nbsp;文化整体 &nbsp;社会建构</div> <div> &nbsp;</div>
    作者: 郝新鸿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74-81
  • 中国科学的生成特征及其编史学启示
    <div> 摘 要:中国传统科学基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原则,试图在整体流动与转化中理解和把握自然,社会、自然与人融通一体,认知与价值合而为一,具有鲜明的生成特征。阴阳五行学说则构成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算学、医学、农学的生成论模型。中国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成特征内在地决定了,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席文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在自然与社会二分的框架,都无从把握中国科学的真实面貌。基于科学语境和科学实践的编史学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框架,为探索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中国传统科学 &nbsp;生成 &nbsp;编史学</div> <div> &nbsp;</div>
    作者: 郝新鸿      
    卷期: 2019年4月第41卷第4期
    页码:36-42
  • 19世纪沙俄对新疆的地理考察与中俄边界移动
    <p>摘 要:十九世纪,沙俄大量“科考队”“探险队”在新疆进行了持续而密集、广泛且细致的地理考察,为沙俄的军事占领、边界谈判、制造边界争议、勘界立碑等一系列侵略行为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以自然事实呈现的地理学知识,实则构成了沙俄帝国主义扩张的工具,成为沙俄提升领土要求、界定国家边界的“科学依据”。以军事武装为后盾,掌握地理知识和实践资源的沙俄得以主导边界话语权,致使中俄边界东移,中国领土被大片割占,地理学与帝国主义、地理知识与权力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共谋。</p><p>关键词:沙俄&nbsp; 新疆&nbsp; 地理考察&nbsp; 边界移动</p><p><br/></p>
    作者: 郝新鸿      
    卷期: 20203年第45卷第10期
    页码:55-64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