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话题
2019年11期“帝国主义与博物学”专题

17至19世纪的欧洲博物学与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紧密联系,一起绘制出欧洲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版图。在认知层面上,博物学家以“科学”、“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体系取代地方性知识和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实现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知识和文化侵略。在实作层面上,博物学家通过引种和移植物种,助长了帝国主义对新大陆自然的掠夺,进一步彰显了博物学与殖民扩张的互生关系。国家、学术机构、贸易公司、种植园、博物学家、殖民官员、传教士等在不同层面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共同构筑和维系着帝国博物学的复杂网络;处于底层的本土居民和奴隶,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参与者,同样是这个复杂网络中的一部分。对帝国博物学进行科学知识、地方性知识和文化、博物学实践、性别等多面向的探索,方可呈现一个全面丰富的帝国博物学图景,本期专题的三篇文章即是抛砖引玉的尝试。

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第一篇论文“帝国博物学背景下林奈与布丰的体系之争”重点讨论在“理性帝国”背景之下,林奈体系如何凭借其实用、简洁、标准化的特性完成了帝国博物学理论的建构,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被广泛接受和采纳;第二篇论文“私人科学与帝国野心——1834-1838年赫歇尔在好望角的博物学实作”以赫歇尔为例,考察了一种长期存在于欧洲近代帝国扩张中的“科学调查”现象,阐明了帝国空间中博物学活动与帝国扩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元共生关系;第三篇论文“性别之眼:帝国博物学家玛丽安·诺思的思想及其冲突”则在帝国博物学研究中引入性别视角,探讨了女画家诺思的博物探险和绘画,及其性别与帝国主义观念,从中可以一窥帝国博物实践中的女性角色以及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

观点
  • 为什么布尔巴基运动会衰落? ——布尔巴基结构主义范式的视域盲区及其祛蔽
    摘  要:20世纪30年代之后,布尔巴基结构主义运动开始崭露头角并迅猛发展,成为20世纪纯粹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结构主义范式的一个突出和本质特征就是对结构视角的固守。虽然采用结构的视角对于认识纯粹数学的知识特征是十分有效的,但这不意味着结构的视角就是唯一的和万能的。结构视角有其难以掩饰的盲区,这就是非结构或难以结构化的数学对象与系统。而对非结构的数学对象与系统的研究恰恰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壮丽的数学与科学知识创新图景中一个突出和显著的特点。只有突破“结构性”的框架与教条,祛蔽结构主义视域的盲区,克服其知识的内在局限性,结构主义的范式悖谬性才能得以消弭并有可能获得新的生机。
     
    关键词:布尔巴基  结构主义  范式悖谬  混沌  复杂性科学
    作者: 黄秦安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44-49
  • 唐宋时期牡丹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兼论栽培牡丹的出现时间
    摘  要:牡丹,本为中国特有花卉,唐代时方著称于世,后传播至世界多地。尽管牡丹栽培技术是中外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栽培牡丹的出现时间及中国古代牡丹的栽培技术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厘清。唐代以前,未见有关牡丹栽培技术的记载;唐代以降,牡丹栽培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至宋代,牡丹栽培技术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唐宋时期,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的药用价值也明确区别开来。唐代是栽培牡丹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是牡丹栽培技术体系发展的完备阶段。由唐到宋,牡丹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反映着花卉园艺学的进步历程,而且昭示着唐宋时代的社会变迁。
     
    关键词:唐代  宋代  牡丹  栽培技术  花卉园艺学
    作者: 陈涛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50-55
  • 清末中国人翻译西方与翻译日本物理教科书对比研究 ——以《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和《物理学新教科书》为例
    摘  要:《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为第一本中国人自主翻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物理学新教科书》为中国人自主翻译日本教科书的代表作品,两书分别中国人自译西方与日本物理教科书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发现,《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内容较《物理学新教科书》丰富,且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而《物理学新教科书》的物理学公式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国际趋势、其物理学术语使用更符合物理知识内涵、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的科学观。日译最终取代西译成为晚清中国物理教科书市场的主流,不仅受当时国内教育形式的影响,也与日译物理教科书的特色和优势有关。
     
    关键词:《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  《物理学新教科书》  对比研究
    作者: 刘志学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56-61
  • 《罗素算理哲学》与数理逻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摘   要:20世纪20年代,随着罗素来华,数理逻辑传入中国,1922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著《罗素算理哲学》。通过对罗素来华讲演、《罗素算理哲学》的成书背景、内容及其引起的两场学术争论进行研究,认为此书不仅为中国数学界打开了通往数理逻辑的大门,使中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了解并研究数理逻辑,并且对数理逻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乃至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数理逻辑  罗素算理哲学  传播
     
    作者: 苏日娜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62-66
  • 新中国初期探空火箭研制与我国空间科技的起步
    摘  要:我国探空火箭研制是与导弹同时起步的,是“两弹一星”工程中人造卫星研制的重要辅助和高空探测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根据新近公开的资料,梳理“581”任务从研制人造卫星转向探空火箭研制的战略调整,回顾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自动化所、上海机电设计院联合研制探空火箭及各配套分系统的概况,厘清利用液体探空火箭开展高空大气探测、地球物理探空试验、生物试验火箭探空以及固体火箭的发展脉络,阐释中科院探空火箭研制对我国首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与地面环境模拟的作用,并探讨1968年国防科技体制调整后,中科院牵头的探空火箭研制的前期工作对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载人航天事业的作用,以期廓清中国科学院早期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对我国空间科技起步的作用。
     
    关键词:581组  探空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  气象火箭  生物试验火箭
     
    作者: 张志会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67-76
  •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概念辨析和学理脉络
    摘  要:“负责任创新”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是近年来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领域的热门词汇。既有的学术文献中,往往是二者并提、互通、混用,罕有对这两个词组的明确区分。本文试图分析,此一术语不统一且混用现象,反映的是该领域研究者相互之间理念的分歧。在辨析“研究”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领域内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区分出技术设计、中游调节、预期治理、科技评估、公众参与、创新转型这六条脉络。理清不同脉络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这一领域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意涵,还有助于国内学者更好地引介、应用甚至参与建构全球“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话语。
     
    关键词:负责任创新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概念辨析  学理脉络
    作者: 廖苗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77-86
  • 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
    摘  要:在引入一般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论、以便同时打开科学与社会两个黑箱之时,科学实践社会学呈现了“科学与社会协同演化”的“互构论”图景。鉴于此,科学实践社会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也就是它不再关注科学是否如实表征了社会,而是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秩序共同生产、直至运作出恰切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实践过程。科学实践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政治”,将启发社会(科)学找回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将运作中的世界视作为一个纷繁复杂、不断重构的社会技术系统,最终从“社会-物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的运行。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  实践转向  互构论  本体论政治  社会技术系统
     
    作者: 刘崇俊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87-94
  • 人工智能体的自主性与责任承担
    摘 要:认知是人类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延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局限于大脑和身体之内,可以延展到身体之外。当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体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多种认知能力模拟水平飞速提高,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在智能体与人、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人机交互呈现出新的特点,智能体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而人却主动地放弃选择的自由,这引发学界关于人机系统中智能体能否承担事故责任以及怎样承担等问题的新讨论。本文认为,人类的认知可以被人工智能体延展,但责任却不能延展,由此设计出人机系统的责任分配原则;最后分别从人工智能体的“输入-输出”能否控制,尝试在四种语境下给出了人机系统的责任承担方案。
     
    关键词:人工智能体  自主性  责任承担  风险防控
    作者: 宋春艳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95-100
  • 科学家后备队伍的科学家形象认知研究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
    摘  要:科学家形象对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较高,因此,本文基于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科学家后备队伍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以及其与选择科研工作为未来职业的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科学家形象中的部分维度与科学家后备队伍职业选择意愿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加强科学家形象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理工科学生进入科学领域。
     
    关键词:科学家形象  认知   职业意愿
     
    作者: 高天晓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101-109
  • 钱令希院士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摘  要:钱令希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当代著名的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2019年是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和钱令希院士辞世10周年。文章从09工程“下马”期间的相关研究、非常时期“潜水耐压锥柱结合壳的强度和稳定性”的研究、09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的举荐、倾注心血的“726课题”等四个方面述说钱令希院士对中国核潜艇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指出他的这一业绩需永载史册,应为后世所铭记和景仰。
     
    关键词:钱令希院士  核潜艇  09工程  潜艇结构设计规则
     
    作者: 王细荣      
    卷期: 2019年11月第41卷第11期
    页码: 110-11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