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军事科技是整个科技事业中一个特殊领域,其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军事科技在任何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往往能得到更多发展资源,所以发展速度比较快,一般科技如果能够与军事技术发生联系,也会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二,因为保密的原因,军事科技的交流往往比较困难并且阻碍相对较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军械技术的引进、扩散会变得迅速,并且经常还会引发本土化的创新产生。
本次专题所选择的三篇军械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章,属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案例,刘宗灵、文博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研究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如何研发手榴弹的情况;杨志国、段耀勇的“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个传奇:莫辛·纳甘步枪”,研究了19世纪末俄国如何集成不同国家的技术而研发名牌步枪的案例;最后一篇是刘鸿亮、杨韬所写“晚清京师神机营配置的两门宁局仿造的克虏伯架退式行营炮探析”,对晚清时期引进的德国火炮技术进行了刨析。
(专题策划:王大明)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摘 要:通过对沙俄(1547-1917)至苏联(1922-1991)时期军队装备的制式武器——莫辛·纳甘步枪的研制过程、型号演变、结构特点、弹药保障以及战场上的应用、退役后的影响等方面的系统介绍,展示了莫辛·纳甘步枪传奇的一生,并指出莫辛·纳甘步枪对步枪,尤其是狙击步枪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要启示。莫辛成功研制出具备优异精准度和卓越可靠性的顶尖弹仓步枪,这一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苏俄(1917-1922)的轻武器领域的技术发展。另外,本文从社会技术史的角度简单地分析了莫辛·纳甘步枪发展过程,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 狙击步枪 实战检验
摘 要:洋务运动鼎盛时期,晚清政府致力于强化海防,全国各地的兵工厂纷纷引进并仿制西方先进的火炮技术,包括英式的阿摩斯壮、惠特沃斯、瓦瓦司等前后装线膛炮,以及德式的克虏伯、格鲁森等陆海两用后装线膛炮。特别是“克虏伯”火炮,以其卓越的性能迅速成为军中的主流装备。然而,关于这些仿制炮型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实战表现等细节,至今仍鲜为人知。克虏伯2磅弹架退式行营熟铁炮的设计灵感,源自清廷重臣李鸿章派遣的考察团对克虏伯工厂的实地考察,并由金陵机器局(简称“宁局”)仿制而成。这不仅代表了宁局对京师神机营的支持,也标志着中国早期引进陆用克虏伯炮型的开端,结束了晚清无法自制后装线膛炮的历史。
关键词:金陵机器局 克虏伯火炮 神机营 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