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刘鸿亮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江海“炮台”技术研究
    <p style="font-size: 11.008px;"> 摘 &nbsp;要:中国古近代筑城理念是层层设防,但此&ldquo;方角之城、空心之台&rdquo;在御敌功能上是有缺陷的。自明入清,沿海以卫所城池的非军事化趋向以及城堡式炮台取而代之居于海防一线地位,炮台理念以进攻为主。从清初到清末的中国江海地区,炮台里的炮的摆放经历了从墙头到地面、再到半地下的三步演变;建筑材料从条石墙体、内为砖石和外覆三合土的墙体再到进口的水泥和钢板的结构;炮台形制从城堡式到炮洞式、再到明台暗道式的西式建筑。中国低劣的江海炮台技术是时人思想和各种条件促成的物质化,此可从技术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得到解释。</p> <div style="font-size: 11.008px;"> &nbsp; &nbsp; 关键词:船坚炮利 &nbsp;鸦片战争 &nbsp;炮台 &nbsp;棱堡 &nbsp;绿营兵&nbsp;</div> <div> &nbsp;</div>
    作者: 刘鸿亮      
    卷期: 2017年5月第39卷第3期
    页码:14-21
  • 中法船炮与马江之战
    <p>摘要:迄至中法战争,清朝官方上下已筹建了一些海军和众多的军工厂局,购买和仿制了种类不一的西洋船炮,但其量小质差,影响有限。而此时期正是世界上前后装线膛炮的换装之时。发生在1884年8月23日的中法马江之战,参战的福建船政舰艇(11艘中仅含2艘铁壳船)所载的舰炮,以英式前装线膛阿摩斯壮炮型为主,英式惠特沃思、瓦瓦司炮也占了相当比重,侵华法军对其参数了如指掌。而法军主战舰艇(12艘中居然含9艘铁壳船)的舰炮主要以自制的后装线膛Mle64-81型为主。从前后装线膛炮的先进度、吨位、射速和威力而言,福建船政舰炮的水准明显滞后于世界舰炮发展的主流。</p><p><br/></p><p>关键词:福建船政;马江之战;英国阿摩士壮前后装线膛炮;德国克虏伯后装炮</p><p><br/></p>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72-77
  • 郑成功复台战争时期荷夷船炮技术研究
    <p>摘 要:郑成功复台战争是大航海时代中西冲突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从之发生迄今,古今国人对侵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属下的海军船炮技术夸张甚多。今利用中荷一些原始资料以及调研,发现荷夷船队规模一直从4-15艘不等,此与明郑水师五六百艘御侮战船数量相比差距悬殊。荷夷船只大部分载重量100吨左右,仅有4艘达到了五六百吨。在该战争中,因为荷夷人数少,船队规模小,故最终败给了人多势众、船队规模庞大的郑成功明郑船队。</p><p><br/></p><p>关键词:郑成功 荷兰东印度公司 驱荷复台战争</p><p><br/></p>
    作者: 刘鸿亮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2期
    页码:68-76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