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人类增强与治疗的区分成立吗? ——一个法哲学视角的分析

    摘 要:关于人类增强的诸多伦理与法理讨论中常常包含的一个预设是,增强是一个能够与治疗相互区分的概念,它提出独特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增强与治疗的二分法能否成立有待反思,他们不仅从标准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出发质疑这一区分是否可行,还基于追求治疗和增强的实践理由的连续性挑战该区分的合理性。借助法哲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方法,逐一审视学界对增强与治疗二分法提出

    的批判意见,可以发现:一方面,“正常功能模式”为增强与治疗的区分提供了可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

    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 原则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也提示出该二分法区分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

    重要性。


    关键词:治疗 人类增强 连续性 公平的机会平等


    作者: 王琳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2期
    页码: 1-9
  • 论技术治理与道德治理

    摘 要:技术治理与道德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模式,技术治理主张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来运行与治理社会,道德治理强调道德在社会运行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在治理方法、治理逻辑、治理目标、治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技术治理与道德治理在功能上能形成很好互补。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技术治理进行道德调适来应对技术治理在运行中存在的伦理风险,如通过对算法治理进行伦理审查以规避算法治理在运行中出现伦理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来提高道德治理的运行效率,道德物化、道德增强等思想是较具代表性的例子。


    关键词:技术治理 道德治理 功能互补 道德调适 技术铺助


    作者: 兰立山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2期
    页码: 36-43
  • 墨家的偏去法实验科学理论探赜

    摘 要:墨家通过何种实验理论与方法推进自己的科学研究,一直是墨学界关心但未曾被充分讨论的问题。通过重新辨析墨经文本,可以还原出墨家偏去法实验理论与方法。这一体系包括系统构成理论、功能评价理论、事物根因判断方法、实验检验理论、单步受控对照实验方法、偏去知识库方法、归类研究方法和实验记录管理方法等,形成了一个颇为完善的实验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关键词:墨家 实验 实验科学


    作者: 纪阳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2期
    页码: 67-75
  • 建构死亡:脑死亡器官捐献中的死亡事实塑造

    摘 要:死亡的建构性在脑死亡提出后日益受到关注,而脑死亡与器官捐献的紧密结合更为死亡概念的建构创造了新的可能。本文基于对北京和广州两家医院的民族志研究,探究脑死亡器官捐献实践中异质性行动者如何观察、理解和塑造潜在捐献者的死亡事实,进而讨论死亡概念如何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被重构以及由此产生哪些问题。研究发现,技术的深度介入和脑死亡立法的缺失带来了器官捐献实践中复杂的死亡事实塑造,死亡概念在行动者对死亡事实的塑造中得以重构,并呈现可操作和可商榷的特征;脑死亡与器官捐献的捆绑也将脑死亡临床应用推向了工具化。研究认为,加快脑死亡立法、统一法律和临床死亡概念是避免脑死亡过度工具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死亡 死亡事实 脑死亡 器官捐献 建构


    作者: 周帆   王蒲生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2期
    页码: 90-99
专题
更多
专题:新兴增强技术的哲学审视

编者按:

       鉴于新兴增强技术在医学、卫生保健和科学等领域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本刊曾在2024年策划了“人类增强”的哲学反思专题,激发了学界对增强技术的更多关注和探讨。承继此前的学术探索,本期专题的四篇文章旨在从不同方向深化和扩展既有讨论。第一篇王琳的文章致力于推进对增强技术基本概念的哲学反思和精确界定,文章认为以“正常功能”作为区分“治疗”与“增强”的判准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该区分有助于划定国家在健康方面帮助公民之义务的边界。接下来的两篇文章进一步细化并加深了对增强技术在具体应用领域的研究。周境林与杨亦逸剖析了基于自由对生物道德增强的批评所面临的二难困境,并指出对等原则可以为道德增强提供一致的辩护。陈玲与李乔提出,应在伦理、社会、技术和个人价值的综合考量下思考科技延寿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科技延寿可能引发的资源分配、资本炒作和社会僵化等社会问题。第四篇俞鼎的文章将议题延伸至动物增强领域,拓宽了增强技术研究的学术视野。文章提出与人类增强以人类利益为主导的理念不同,动物增强必须正视并重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期待本期专题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新兴增强技术的理解,并引领其发展,使之朝着科学进步与伦理责任和谐统一的目标迈进。

                                                                                                                            (专题策划:王琳)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亚历山大罗夫:莫斯科拓扑学派的奠基人

摘 要:亚历山大罗夫是20世纪苏联优秀的数学家,他的数学研究开始于集合论和实变函数论领域,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后致力于拓扑学的发展,他创立了紧致空间理论,发展了维数理论,拓展了集合和一般性质空间的组合研究方法,一般拓扑学的很多概念和定理都是以亚历山大罗夫命名,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亚历山大罗夫还创立并发展了莫斯科大学拓扑学派。


关键词:亚历山大罗夫 双紧致空间 同调维数论 莫斯科拓扑学派


详情 >>
  • 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 ——以明清数学翻译为中心的绎解

    摘 要:结合明清数学翻译实践,发现翻译都关涉“知识”这一论题,翻译既译入知识,也服务于知识的自身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展现出翻译的知识性,而且在知识传播、再生产和发展等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的翻译性。翻译的知识性具体表现在创立数学术语与学科体系的丰富、引入数学思想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出版数学著作与知识话语的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翻译性则呈现出跨文化的知识交流与传播、拓展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等形态。探赜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和知识探究的交叉融合,并针对翻译与知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 知识性 知识 翻译性 明清数学翻译


  •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与调适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人的精神需求开展的教育,必须准确了解现实的人并以其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正确的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极强的信息生成与对话交互功能,改变了人机关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革。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深层内在机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准确认识教育客体、拓展教育网络载体、丰富教育资源内容、强化教育主体能力等方面充分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应从空间、时间、内容、平台、机制等层面系统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数据思政、实时思政、精准思政、沉浸思政、全员思政,进而实现智能思政。


    关键词:技术治理 道德治理 功能互补 道德调适 技术辅助


  • 人工智能资本化与智能劳动异化

    摘 要:在人工智能资本化的过程中,智能生产并非智能劳工直接生成数据的劳动智像化过程,而变成人工智能应用的自主生产过程。智能劳动在人脑中的经验成规逐渐与智能生产相分离,主观抽象成独立的人工智能研发。人工智能的源动力要素就是把原先智能劳工的有限劳动力支出转变为能够无限利用的算力,使得原先在创造中的算力变成智能社会劳动要素。智能生产的数据抽象在人工智能中变成一般智力,进而转变为智能资本操控力。智能劳动的原创模式再次对象化到智能生产中时,就生成了智能劳动生产创造的“自乘效应”。智能生产作为深度的智能劳动异化,致使智能劳工受到人工智能的监控和智能资本的压迫。


    关键词:智能劳动 智能资本 人工智能 异化


学界动态
更多
《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 及作者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 研究组负责人李安娜博士到访杂志社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工程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与实践形态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以博物展万物 ——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综述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文集出版
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