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任关系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医疗诊断的人工智能,由于其算法缺乏足够的透明性,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着如何建立信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分为“医生-机器”与“患者-机器”两个方面。相比于“破除算法黑箱”进路以及将人工智能视为“第二意见”的进路,“人机耦合”进路能够更好地刻画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根据这一进路,理想的医疗诊断人工智能应当能够作为医生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与医生共同组成一个紧密耦合的认知系统。这使得该系统,而非机器,成为需要被信任的对象。这一进路为潜在的医疗人工智能信任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疗人工智能 算法黑箱 人机信任 人机耦合
摘 要:自然定律在科学实践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对于自然定律的讨论也引发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当前科学哲学中关于自然定律存在两个主要的竞争理论,即休谟主义和倾向主义。根据休谟主义,定律仅仅随附在时空中马赛克的分布上;而倾向主义则主张定律揭示了对象的倾向属性。本文将阐述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领域的应用。为了更深入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我们介绍了奠基(Grounding)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一概念在处理有关自然定律的哲学问题时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自然定律 休谟主义 倾向主义 奠基
摘 要:18、19世纪的鸟类学建立在猎杀和标本收集的基础上,被视为女性不宜的事业,充满父权制色彩的殖民扩张也似乎与女性无缘。在后殖民主义和性别视野下,殖民鸟类学网络中被边缘化的女性角色浮出水面,绘制鸟类图像是她们参与殖民鸟类学的重要方式,典型代表如英国鸟类画家萨拉·斯通、伊丽莎白·格威利姆和伊丽莎白·古尔德。她们在殖民鸟类学中扮演了如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理想角色:遵从男性权威,用画笔和创造力支持科学的发展,其绘画作品成为宝贵的科学材料和艺术作品,以此方式支持科学和帝国事业。女性也会购买和收藏标本、消费羽毛制品、观察和记录鸟类等,鸟类命名也不乏纪念女性的例子,无不体现出女性在殖民鸟类学的参与和贡献。
关键词: 萨拉·斯通 伊丽莎白·格威利姆 伊丽莎白·古尔德 殖民科学 父权制
摘 要:地球工程治理的滞碍缘于伦理价值的冲突。地球工程治理的功利主义辩护,其功利计量忽略了代际维度,容易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且面临人类幸福观念多元的挑战。罗尔斯正义理论下的地球工程治理,其正义内核可能会被替代,正义感的善也较难发挥作用,在全球分配场景下的适用性亦存在争论。面对困境,人类需要理想主义的努力。基于康德道德哲学的启示,本研究认为:首先,地球工程治理需要解决伦理正当性问题,诉诸理性而非偏好的辩护将为其提供更多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其次,地球工程治理需要厘清义务本质并防范逾越义务,它在“自上而下”的进程中更易实现;最后,地球工程治理伦理原则的建构需要扩充理想要素,呼吁更多理性自律的力量。
关键词:气候变化 地球工程治理 康德 功利主义 罗尔斯
编者按: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智能医疗这一新兴医学诊疗模式。作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技术应用,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被置于有效性之前,这致使智能医疗的风险研究伴生于技术应用扩展,从宏观的技术伦理向具体的应用领域与核心问题聚焦,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领域的热议话题。
本期专题收集了三篇智能医疗伦理与治理的研究文章,都具有较高的前沿性与现实针对性。王昱洲、廖新媛的文章从算法黑箱对医疗信任的挑战出发,基于对事后解释与“第二意见”两种解决策略的反驳,提出通过人机耦合建立医疗信任关系这一可行模式。孙丹阳、李侠的文章基于对智能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风险因心理治疗的数据敏感、对象脆弱、目标特殊等因素而存在增溢效应,提出贯穿技术研发-使用-监管全过程的风险应对方案。袁洁铃、陈海丹的文章澄清了对话智能体在抑郁症诊治应用中所面临的准确性、数据安全与隐私、固有偏见、情感鸿沟和患者依赖五大伦理难题,并从审查与评估、数据伦理、角色定位、人机交互以及监管与信任的维度构建治理策略。希望本期专题可以引发学界同仁对智能医疗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更多的伦理省思与治理探索。
(专题策划:孙丹阳)
摘 要: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从小培养了博爱和向善的道德情感。求学期间得到了沙培教授和赛姆教授的悉心指导。李斯特首创外科手术消毒法,使外科手术风险可控,外科医疗从此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学科。上述历程蕴含着李斯特关爱、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的基本道德精神和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成为他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确保手术全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李斯特 外科手术消毒法 外科手术革命
摘 要: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开放科学信息和过程,力图让更多群体在信息上可达,提高科研过程公开透明度和可重复性。这种致力于推进科学平等实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和外部认知价值的努力,遇到诸多困难。然而,针对开放科学运动中认知群体变化问题,展开的哲学讨论并不多见。采用认知非正义概念,本文辨析了开放科学在不同场景下的认知群体变化及所带来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区分了开放科学为何加剧科研原有问题与开放科学带来的新问题。进而以实现多元认知目标为基础,提出在科研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培训、科学政策和基金资助、荣誉分配与认知贡献等方面,培育认知多样性、发挥不同群体的认知多样性优势,进而消解认知非正义。
关键词:开放科学 认知非正义 认知多样性 认知劳动分工 认知价值
摘 要:菲利普·沃伦·安德森被誉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巨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对磁性理论、超导理论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安德森局域化;此外还对安德森-希格斯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机制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1972年,安德森发表了著名文章“多者异也”,其核心思想“涌现”被视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洞见,而这篇文章也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的独立宣言。
关键词: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凝聚态物理学 对称性破缺 涌现 安德森局域化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