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牛顿与古人的知识

    摘 要:牛顿因发现引力定律、发展数学微积分以及将自然哲学转变为现代经典物理学而备受赞誉,但他本人坚信自己并没有创造任何新东西。相反,他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古老的,是上帝在时间开始时就启示给人类的。尽管人类的堕落和随后的偶像崇拜行为意味着许多知识变得模糊不清或失传了,但在历史上,琐罗亚斯德、赫耳墨斯和柏拉图等圣贤还是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那些勤奋学习其著作的人。本文认为正是这种对知识古老性的基本信念将牛顿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如数学、炼金术以及神话和年代学研究)中从事的各种研究联系在一起。通过仔细研究牛顿的手稿以及他的一位弟子——苏格兰数学家戴维·格雷戈里——对牛顿笔记的使用,本文探讨了这些联系,指出要理解牛顿在自然哲学等领域的思想,就须非常认真对待牛顿对古人著作的研究,因为牛顿本人对待自己的那些研究是非常认真的。


    关键词:牛顿 古老知识 戴维·格雷戈里 《原理》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10
  • 从数据到证据:表征主义和关系主义之争

    摘 要:数据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价值在于可为相关现象、假设或理论提供证据。对于数据何以发挥证据作用,表征主义解释强调数据本身即具有表征价值,关系主义解释则强调其语境相对性。两者表面上的对立源于对其观点过分强化的误读:强表征主义坚持数据本身具有固定的信息内容,因而具有超越任何探究语境的证据地位;强关系主义则主张数据的证据地位完全依赖于探究语境,甚至只有充当证据的数据才构成数据。然而,表征主义不必然走向强表征主义,关系主义也不必然走向强关系主义。表征主义和关系主义并非矛盾,而是可以彼此兼容: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探究阶段、学科领域,而且在数据的表征价值、语境依赖性等论点上可达成一致。


    关键词: 数据 证据 表征主义 关系主义


    作者: 胡瑞斌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27-34
  • “眼睛是间暗室”:霍布斯的笛卡尔光学

    摘 要:“最先为两门科学奠定基础的荣誉应归于我”,霍布斯在1646年如是写道,“一门是光学,另一门是自然正义。”对他来说,光学和政治是同一事业的两面:将人与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化。正是1637年凯内姆·迪格比交给霍布斯的笛卡尔《折光学》为他指明了道路:人的自然化需要视觉的物理化——正如开普勒在其光学中教导的那样——并从自然中剔除所有认知实体,如“可见种相和可理解种相”。1639年至1646年,霍布斯根据“杰出的笛卡尔先生的观点”撰写了三篇关于光学的专业性创新论文,最终在最关键的一点上却与其观点相左。笛卡尔认为要使“物质摆脱[所有]只属于精神存在的描述”,就需要一个精神的、非物质的实体来解释感官的物理效应。然而,霍布斯坚持认为,这样的解释可以且应该被物理地、机械地理解,因为“视觉就是判断本身。”


    关键词:霍布斯 笛卡尔 凯内姆·迪格比 托马斯·怀特 沃尔特·华纳 早期现代光学 早期现代认识论 光学暗箱的历史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50-68
  • 算法不公正:问题类型与治理路径

    摘 要:算法不公正可分为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和次生性算法不公正。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像一个初始病源,引发次生性算法不公正。次生性算法不公正不仅会延续原生性算法不公正,还会产生新的不公正形式,如算法黑箱、算法歧视和算法霸权。这些新的不公正形式反过来又会加剧原生性算法不公正,形成正反馈循环,加剧社会不公正状况。打破这一正反馈循环,需要构建相应的治理路径。对于原生性算法不公正,需要构建“人-技术-社会”的治理路径,在数据治理和算法设计全过程中减少社会不公正状况在算法设计阶段的渗透。对于次生性算法不公正,需要构建人机协同的治理路径,实施辅助式决策、混合式决策和监督式决策等方式,实现更公正的算法使用。


    关键词:算法公正 算法不公正 数据公正 算法伦理


    作者: 李伦   张晓燕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76-83
专题
更多

编者按:

       近几十年来,国际牛顿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牛顿手稿的数字化以及新史料的不断发掘,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科学成就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牛顿的神学思想、炼金术研究、古代历史和年代学研究等。同时,学界日渐重视牛顿思想的全球传播,研究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译介、接受与影响。这种转向不仅拓展了牛顿研究的视野,也揭示了牛顿思想的整体性及其跨文化传播的复杂面向。本专题收录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些研究趋势。席尔特的“牛顿与古人的知识”揭示了牛顿对古老知识的追寻如何贯穿其科学、炼金术和神学研究,这种观点进一步打破了将牛顿的不同研究领域割裂开来的传统做法,展现了牛顿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万兆元的“年历中的牛顿”通过考察《中西通书》,展示了牛顿学说如何在19世纪中叶借助年历这一特殊媒介在中国传播,不仅补充了牛顿学说传入中国的历史细节,也呈现了科学知识跨文化传播的独特路径。王贾曼的“让译稿说话”聚焦于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作的首个《原理》汉译手稿,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底本考证和符号对比,揭示了晚清时期科学翻译的开拓性实践与多重挑战。

       这些研究表明,随着数字人文工具的发展和更多史料的发掘,牛顿研究正经历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重要更新:手稿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视角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维度;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加强也使学界更加关注牛顿不同领域研究之间的联系。展望未来,数字人文技术的进步不仅将促进手稿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有助于发掘和整理更多史料——尤其是有关牛顿著作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语境中传播的材料。其思想如何影响了全球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著作如何被翻译、阐释和接受,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回答。

                                                                                                                          (专题策划:万兆元)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瓦尔特·罗德民:20世纪美国水土保持研究先驱

摘 要:20世纪美国水土保持研究先驱瓦尔特·罗德民揭示了毁林与水旱灾荒的深刻联系。他的这一科学发现与他在中国实地考察北方毁林与饥荒问题所获得的启示密不可分。他关于土壤是文明社会存续根基的科学认识,以对侵蚀的地质范畴和加速侵蚀的科学阐释为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


关键词:罗德民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文明兴衰


详情 >>
  • 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 ——以明清数学翻译为中心的绎解

    摘 要:结合明清数学翻译实践,发现翻译都关涉“知识”这一论题,翻译既译入知识,也服务于知识的自身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展现出翻译的知识性,而且在知识传播、再生产和发展等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的翻译性。翻译的知识性具体表现在创立数学术语与学科体系的丰富、引入数学思想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出版数学著作与知识话语的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翻译性则呈现出跨文化的知识交流与传播、拓展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等形态。探赜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和知识探究的交叉融合,并针对翻译与知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 知识性 知识 翻译性 明清数学翻译


  •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与调适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人的精神需求开展的教育,必须准确了解现实的人并以其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正确的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极强的信息生成与对话交互功能,改变了人机关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革。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深层内在机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准确认识教育客体、拓展教育网络载体、丰富教育资源内容、强化教育主体能力等方面充分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应从空间、时间、内容、平台、机制等层面系统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数据思政、实时思政、精准思政、沉浸思政、全员思政,进而实现智能思政。


    关键词:技术治理 道德治理 功能互补 道德调适 技术辅助


  • 人工智能资本化与智能劳动异化

    摘 要:在人工智能资本化的过程中,智能生产并非智能劳工直接生成数据的劳动智像化过程,而变成人工智能应用的自主生产过程。智能劳动在人脑中的经验成规逐渐与智能生产相分离,主观抽象成独立的人工智能研发。人工智能的源动力要素就是把原先智能劳工的有限劳动力支出转变为能够无限利用的算力,使得原先在创造中的算力变成智能社会劳动要素。智能生产的数据抽象在人工智能中变成一般智力,进而转变为智能资本操控力。智能劳动的原创模式再次对象化到智能生产中时,就生成了智能劳动生产创造的“自乘效应”。智能生产作为深度的智能劳动异化,致使智能劳工受到人工智能的监控和智能资本的压迫。


    关键词:智能劳动 智能资本 人工智能 异化


学界动态
更多
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 研究组负责人李安娜博士到访杂志社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工程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与实践形态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文集出版
更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 4月19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6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4月19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6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 4月19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6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
人民网:致敬科学巨匠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出版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六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在展现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和精神世界的同时,确保了涉及的科学事实的准确性与易读性。《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六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在展现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和精神世界的同时,确保了涉及的科学事实的准确性与易读性。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袂策划、历经六年精心打磨的科普图书。该书系统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精华内容,收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的传记。每篇传记均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科学史研究者执笔撰写,在展现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和精神世界的同时,确保了涉及的科学事实的准确性与易读性。
致敬科学巨匠,传承文明薪火 ——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隆重推出 2025年4月19日上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中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致辞。郭义强表示,《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一书体现了科学人和出版人紧密的合作,是期刊与图书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2025年4月19日上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中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致辞。郭义强表示,《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一书体现了科学人和出版人紧密的合作,是期刊与图书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 2025年4月19日上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中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致辞。郭义强表示,《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一书体现了科学人和出版人紧密的合作,是期刊与图书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