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人机耦合:一种解决医疗人工智能信任问题的方案

    摘 要:信任关系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医疗诊断的人工智能,由于其算法缺乏足够的透明性,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着如何建立信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分为“医生-机器”与“患者-机器”两个方面。相比于“破除算法黑箱”进路以及将人工智能视为“第二意见”的进路,“人机耦合”进路能够更好地刻画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根据这一进路,理想的医疗诊断人工智能应当能够作为医生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与医生共同组成一个紧密耦合的认知系统。这使得该系统,而非机器,成为需要被信任的对象。这一进路为潜在的医疗人工智能信任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疗人工智能 算法黑箱 人机信任 人机耦合


    作者: 王昱洲   廖新媛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9期
    页码: 1-9
  • 关于自然定律的休谟主义与倾向主义辨析

    摘 要:自然定律在科学实践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对于自然定律的讨论也引发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当前科学哲学中关于自然定律存在两个主要的竞争理论,即休谟主义和倾向主义。根据休谟主义,定律仅仅随附在时空中马赛克的分布上;而倾向主义则主张定律揭示了对象的倾向属性。本文将阐述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领域的应用。为了更深入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我们介绍了奠基(Grounding)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一概念在处理有关自然定律的哲学问题时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自然定律 休谟主义 倾向主义 奠基


    作者: 冯航   高山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9期
    页码: 30-37
  • 天使之翼:三位英国女画家与殖民鸟类学

    摘 要:18、19世纪的鸟类学建立在猎杀和标本收集的基础上,被视为女性不宜的事业,充满父权制色彩的殖民扩张也似乎与女性无缘。在后殖民主义和性别视野下,殖民鸟类学网络中被边缘化的女性角色浮出水面,绘制鸟类图像是她们参与殖民鸟类学的重要方式,典型代表如英国鸟类画家萨拉·斯通、伊丽莎白·格威利姆和伊丽莎白·古尔德。她们在殖民鸟类学中扮演了如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理想角色:遵从男性权威,用画笔和创造力支持科学的发展,其绘画作品成为宝贵的科学材料和艺术作品,以此方式支持科学和帝国事业。女性也会购买和收藏标本、消费羽毛制品、观察和记录鸟类等,鸟类命名也不乏纪念女性的例子,无不体现出女性在殖民鸟类学的参与和贡献。


    关键词: 萨拉·斯通 伊丽莎白·格威利姆 伊丽莎白·古尔德 殖民科学 父权制


    作者: 姜虹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9期
    页码: 61-75
  • 地球工程治理的伦理困境与对策

    摘   要:地球工程治理的滞碍缘于伦理价值的冲突。地球工程治理的功利主义辩护,其功利计量忽略了代际维度,容易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且面临人类幸福观念多元的挑战。罗尔斯正义理论下的地球工程治理,其正义内核可能会被替代,正义感的善也较难发挥作用,在全球分配场景下的适用性亦存在争论。面对困境,人类需要理想主义的努力。基于康德道德哲学的启示,本研究认为:首先,地球工程治理需要解决伦理正当性问题,诉诸理性而非偏好的辩护将为其提供更多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其次,地球工程治理需要厘清义务本质并防范逾越义务,它在“自上而下”的进程中更易实现;最后,地球工程治理伦理原则的建构需要扩充理想要素,呼吁更多理性自律的力量。


    关键词:气候变化 地球工程治理 康德 功利主义 罗尔斯


    作者: 卢愿清   史军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9期
    页码: 83-92
专题
更多
智能医疗的伦理与治理

编者按: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智能医疗这一新兴医学诊疗模式。作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技术应用,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被置于有效性之前,这致使智能医疗的风险研究伴生于技术应用扩展,从宏观的技术伦理向具体的应用领域与核心问题聚焦,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领域的热议话题。

本期专题收集了三篇智能医疗伦理与治理的研究文章,都具有较高的前沿性与现实针对性。王昱洲、廖新媛的文章从算法黑箱对医疗信任的挑战出发,基于对事后解释与“第二意见”两种解决策略的反驳,提出通过人机耦合建立医疗信任关系这一可行模式。孙丹阳、李侠的文章基于对智能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风险因心理治疗的数据敏感、对象脆弱、目标特殊等因素而存在增溢效应,提出贯穿技术研发-使用-监管全过程的风险应对方案。袁洁铃、陈海丹的文章澄清了对话智能体在抑郁症诊治应用中所面临的准确性、数据安全与隐私、固有偏见、情感鸿沟和患者依赖五大伦理难题,并从审查与评估、数据伦理、角色定位、人机交互以及监管与信任的维度构建治理策略。希望本期专题可以引发学界同仁对智能医疗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更多的伦理省思与治理探索。

(专题策划:孙丹阳)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李斯特及其消毒法——引起外科手术革命的人和事

摘 要: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从小培养了博爱和向善的道德情感。求学期间得到了沙培教授和赛姆教授的悉心指导。李斯特首创外科手术消毒法,使外科手术风险可控,外科医疗从此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学科。上述历程蕴含着李斯特关爱、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的基本道德精神和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成为他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确保手术全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李斯特 外科手术消毒法 外科手术革命


详情 >>
更多
  • 开放科学中的认知非正义及消解路径

    摘   要: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开放科学信息和过程,力图让更多群体在信息上可达,提高科研过程公开透明度和可重复性。这种致力于推进科学平等实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和外部认知价值的努力,遇到诸多困难。然而,针对开放科学运动中认知群体变化问题,展开的哲学讨论并不多见。采用认知非正义概念,本文辨析了开放科学在不同场景下的认知群体变化及所带来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区分了开放科学为何加剧科研原有问题与开放科学带来的新问题。进而以实现多元认知目标为基础,提出在科研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培训、科学政策和基金资助、荣誉分配与认知贡献等方面,培育认知多样性、发挥不同群体的认知多样性优势,进而消解认知非正义。


    关键词:开放科学 认知非正义 认知多样性 认知劳动分工 认知价值


  •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

    摘 要:菲利普·沃伦·安德森被誉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巨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对磁性理论、超导理论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安德森局域化;此外还对安德森-希格斯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机制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1972年,安德森发表了著名文章“多者异也”,其核心思想“涌现”被视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洞见,而这篇文章也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的独立宣言。


    关键词: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凝聚态物理学 对称性破缺 涌现 安德森局域化


  • 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 ——以晋冀豫、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心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学界动态
更多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
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 研究组负责人李安娜博士到访杂志社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工程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与实践形态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文集出版
更多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丛书收录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个别其他学者)的传记,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1979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该杂志从创刊伊始就设立了一个科学家人物评传的固定栏目。迄今已逾四十年。其中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科学家、远渡重洋将最初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带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当然大部分都是现代科学家,例如数学领域的希尔伯特、哈代、陈省身、吴文俊等,物理领域的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海森伯、钱三强、束星北、王淦昌等,以及天文学、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若干工程领域的科学家。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广泛性,本丛书对原刊物传记文章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设计上,丛书共分为30册,每册收录88篇人物传记;二是基本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各个分册;三是每分册中的人物大致参考历史顺序或学术地位来编排;四是为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将原刊物文章中的所有参考资料一律转移到每分册的最后,并增加人名对照表。当前,中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急需更多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要历史时刻,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有所裨益,也希望对广大青少年和其他读者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