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袁江洋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牛顿炼金术手稿的历史境遇
    <正> 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的炼金术手稿是他纵贯一生的炼金术活动的忠实记录与历史见证。然而,在牛顿身后的200多年里,这些手稿一直被人锁于深箱;尽管人们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遵从启蒙时代的理性法则将炼金术认定为“伪科学”,因而不愿意也不敢于正视牛顿这位“理性科学之父”的炼金术活动及其手稿。迟至本世纪50年代,这些手稿才开始被普遍地应用于科学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前沿,并逐渐获得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些手稿的恰当诠释,不仅涉及到人们对牛顿其人及其思想的新理解,而 <br/>
    作者: 袁江洋      
    卷期: 1990
    页码:56-61+80
  • 探索自然与颂扬上帝——波义耳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思想
    <正> 1691年12月30日,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在伦敦溘然长逝。生前,他便被其同时代人视为一位真正的学者和皇家学会的元勋而倍加推崇;然而三百年来,其为数浩繁的著作及其庞杂精深的思想却一向难以为世人所理解。对此,德国那位伟大诗人、自称其科学著作之价值远在其文学作品之上的歌德(Goethe,1749—1832)曾深有感触:“其[指波义耳]态度太过于柔和,其表述太过于疑犹,希求得太多,而目标又太模糊。”(转引自[1],p.58) 更多还原<br/>
    作者: 袁江洋      
    卷期: 1991
    页码:34-42
  • 论玻意耳-牛顿思想体系及其信仰之矢──17世纪英国自然哲学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论玻意耳-牛顿思想体系及其信仰之矢──17世纪英国自然哲学变革是如何发生的?袁江洋如果我们期望走向科学史的新综合而非走回旧有的传统,那么,我们应有意识地致力于理解、发掘耸立于"科学"背后的主体意识,使我们的科学史走向人学。--题记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将... 更多还原<br/>
    作者: 袁江洋      
    卷期: 1995
    页码:43-52
  • 科学史:走向新的综合
    科学史家们是否需要通过一场新的综合穿越内史与外史之间、思想史与社会史之间的种种壁垒,突破现行科学观与科学史观的限制,有意识地为二十一世纪科学史研究开拓出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出此一问题是本文之宗旨。作者还从(广义的)科学编史学(包括科学史史、科学史哲学与狭义的科学编史学)角度就此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希藉此敦促同仁更多地关注此一问题。<br/>
    作者: 袁江洋      
    卷期: 1996
    页码:52-55
  • 重审毛利重能渡明之说
    本文对于“毛利重能渡明之说”进行了再检视。作者认为以往和算史家在给出否定见解时并不具有充分的理由;进而作者提出,应参照和算的艺道发展形式重新考察相关的历史文献,以重新理解毛利重能这样的和算先驱及早期和算史。 更多还原<br/>作者二:乌云&nbsp;&nbsp;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br>
    作者: 袁江洋      
    卷期: 2003
    页码:70-76+112
  • 科学家书写的学术谱系
    <p>摘&nbsp; 要:科学家学术谱系书写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均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拟对科学家们自己进行的谱系书写行为展开较为系统的编史学研究,由此看到:(1)尽管科学家书写的学术谱系存在着类型和风格上的差异,但他们书写学术谱系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建立学术群体的内部认同、构建学术传统,以推进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2)学科发展经常伴随着谱系书写,这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科学史与科学之间、学科史与学科之间的依存关联,科学史家应对此保持必要的关注。</p><p>&nbsp;</p><p>关键词:科学家&nbsp; 书写&nbsp; 学术谱系&nbsp; 学术传统</p><p><br/></p>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期
    页码:68-76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