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210
本期话题
专题:地图、钟表与冠冕,文明史中的科学与艺术

从文明史的眼光来看,科学呈现出多重面相。这不但在于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和技术源泉,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于科学作为一种看待、体验和操控自然的方式,与文明中其它理解世界的隐喻、象征、情绪等交织在一起,从而与政治、宗教和艺术的叙述特征和风格相互联系与纠缠。

本期的三篇文章围绕着地图、机械与植物学三种类型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宗教、艺术的话题展开讨论。第一篇论文“持仪观海——马戛尔尼使团对清代中国的初访与科学测绘”研究了清代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应用成熟的科学测绘术和绘画记录,呈现出对中国沿海和内地地理图示、社会风貌和文化的理解,写景地图与航海图成为东方与西方相互沟通的极佳载体。第二篇论文“作为创世隐喻的自鸣钟——反思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引入的钟表与机械知识”讨论了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机械钟,钟表及其相关机械知识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宇宙观的重要渠道。第三篇论文“福玻斯之冠——西方古典时期月桂冠冕的科学与艺术”,围绕植物学的科学世界与古典文化、风俗、艺术图像的紧密联系,勾勒出古代时期植物冠冕作为希腊和罗马宗教、祭祀与艺术中的重要象征。

                                                                                                                                  (专题策划:郭亮)


本期目录
  • 《资本论》阐释科技伦理思想的三重维度:文本、逻辑和内涵
    <p>摘 要:科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资本论》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之一。但又因其具有双刃剑效应,所以,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同时,也对科技展开深刻伦理反思,形成《资本论》科技伦理思想。然而《资本论》的使命毕竟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故它阐释科技伦理思想时在文本上呈现出概念表征多样、思想呈现零散、论述目的具有附带性的叙述特征,在逻辑上呈现出辩证性、历史性、批判性的思维逻辑特征以及显著的资本逻辑特征,在内涵上呈现出人本性、生态性、阶级性的理论特征。总结并把握这些特征,对深刻理解该思想并用以指导今日科技伦理体系建构、分析当下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反思科技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p><br/></p><p>关键词:资本论&nbsp; 科技伦理&nbsp; 文本&nbsp; 逻辑&nbsp; 内涵</p><p><br/></p>
    作者: 王维平   廖扬眉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0期
    页码: 87-93
  • 多维视角下的非对称赶超战略
    <p>摘 要:非对称赶超战略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赶超先进国家的尝试都肩负历史使命,但非对称赶超战略更具可实施性、更依赖制度创新。非对称赶超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的新命题,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前瞻性认识、超前规划应与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相结合、应以全球视野下的技术格局为参照系。在思想来源上,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科技赶超思想的体现,蕴涵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历史经验。</p><p><br/></p><p>关键词:科技赶超&nbsp; 科技创新&nbsp; 非对称赶超战略</p><p><br/></p>
    作者: 刘洋   罗兴波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0期
    页码: 94-100
  • 无创伤成像技术能捕捉到自我吗? ——神经科学自我研究及其哲学问题
    <p>摘&nbsp; 要:神经科学不仅成功介入了过去专属形而上学思辨的自我领域,而且发挥经验科学、自然主义和新生的无创伤成像技术的优势,对自指加工、自我指涉效应、神经关联物等做了值得哲学深入反思的大量研究。但借助工具、仪器对被试报告他们经验时发生的大脑过程的观察显然不是对自我的观察,充其量是对自我感的观察。怎样从对自我感的研究过渡到对自我本身的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的当务之急。在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研究自我及相关问题是不能撇开哲学形而上学的。</p><p><br/></p><p>关键词:神经科学&nbsp; 自我&nbsp; 自我感&nbsp; 心灵哲学</p><p><br/></p>
    作者: 高新民   严国红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0期
    页码: 101-110
  • 中国“技术”概念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
    <p>摘 要:中国“技术”概念的演进可按历史时期略分为传统、近代和当下三个阶段。传统的“技术”概念是非对应的和多元的,具有技能与技艺、方技与术数两种理解方式,并构建起“技”与“道”的内在关系。近代的“技术”概念是外来的和产业的,受日式译词影响而旧词添新义,蕴含着从古典到现代、从地方到普遍、从理念到实体的意义转折。当下的“技术”概念是科学化的和泛在的,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态势和“科技”概念的流行皆为证明。分析“技术”概念在中国的演进历程,既可梳理出工匠技术、产业技术与科学化技术的线索,又愈来愈指向广义技术的见解,还有助于思考中国近现代技术(科技)思想史的分期问题,促进中国技术哲学的新时代发展。</p><p><br/></p><p>关键词:“技术”概念&nbsp; “科技”概念&nbsp; 技术思想史&nbsp; 技术哲学&nbsp; 科学化</p><p><br/></p>
    作者: 雷环捷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0期
    页码: 111-117
  • 罗纳德·罗斯:疟疾传播奥秘的发现者
    <p>摘 要:罗纳德·罗斯是19至20世纪著名病原微生物学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因发现蚊子是疟疾传播的媒介以及揭示了疟疾传播的完整周期,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斯将新的发现应用于疟疾控制研究,于世界各地展开疟疾防治运动,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罗斯开创性地建立疟疾传染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可用于一般传染病的微分方程,促进了数理流行病学的发展。</p><p><br/></p><p>关键词:罗纳德·罗斯&nbsp; 疟疾传播&nbsp; 防治&nbsp; 数理流行病学</p><p><br/></p>
    作者: 范程琳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0期
    页码: 118-12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