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史的眼光来看,科学呈现出多重面相。这不但在于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和技术源泉,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于科学作为一种看待、体验和操控自然的方式,与文明中其它理解世界的隐喻、象征、情绪等交织在一起,从而与政治、宗教和艺术的叙述特征和风格相互联系与纠缠。
本期的三篇文章围绕着地图、机械与植物学三种类型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宗教、艺术的话题展开讨论。第一篇论文“持仪观海——马戛尔尼使团对清代中国的初访与科学测绘”研究了清代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应用成熟的科学测绘术和绘画记录,呈现出对中国沿海和内地地理图示、社会风貌和文化的理解,写景地图与航海图成为东方与西方相互沟通的极佳载体。第二篇论文“作为创世隐喻的自鸣钟——反思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引入的钟表与机械知识”讨论了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机械钟,钟表及其相关机械知识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宇宙观的重要渠道。第三篇论文“福玻斯之冠——西方古典时期月桂冠冕的科学与艺术”,围绕植物学的科学世界与古典文化、风俗、艺术图像的紧密联系,勾勒出古代时期植物冠冕作为希腊和罗马宗教、祭祀与艺术中的重要象征。
(专题策划:郭亮)
摘 要:在近代中国和世界发生交流的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拜会乾隆帝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欧洲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代表团,是两国层面的交流活动。使团历经漫长的航海到达中国海岸,然而随团成员的组成和沿途见闻、航线和海岸的测绘活动却一直隐含在访华的表面活动之中。使团对亚洲的向往与测绘,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他们未曾到达的海域。借用成熟的科学测绘术和绘画记录,中国北部海域和内地的地理图示,已在英国人的视野和图绘之中,这场有关国家交流和贸易的朝觐活动虽然最后未能达成期望的目标,但是却为日后英国人再度来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外交流 科学测量与艺术 清代中国海图
摘 要: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自鸣钟绝不仅是外交礼物或西洋奇器,钟表及其相关的机械知识也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基督教宇宙观的重要媒介。天地万物有没有外在的设计者和推动力?这是早期现代中西对话中浮现出的核心宇宙观差异。在辩教著作中,寰宇的秩序被类比成精准运行的机械钟,以论证必然存在创造天地且调停万物的终极钟表匠。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机械与力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中,实证数理方法其实始终和神学理论交叉碰撞,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被介绍到明清中国。反观本土尤其是清宫设计的钟表,并非只限于技术接受,而是在图像学层面与西方宗教观进行了深度对话。
关键词:自鸣钟 基督教创造论 机械世界观 耶稣会传教士 明清西学
摘 要:欧洲古典时期,植物制成的冠冕形式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月桂冠冕,它首先归属于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以后渐渐过渡成为祭司、皇室成员、诗人和赛会优胜者所有。有关它的实体细节和图像涵义都有着可以深究的意义——月桂的药理对冠冕涵义的影响、雌雄异株对冠冕佩戴细节的影响、叶片的植物特点对冠冕图像的影响以及月桂的遗传稳定性对其图像稳定延续的影响等等,由此,植物科学世界与文化、风俗、艺术图像的世界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这种多元融合,构成了植物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在历史发展中微妙地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月桂 冠冕 植物学 图像的表现
摘 要: “概念”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术语。然而哲学家玛歇利认为,术语“概念”不指称自然类,从而不是合法的科学术语,应从心理学中被消去。这种主张被称为“概念消去论”。他的论证存在两个根本性的缺陷:一是对概念的刻画过于限定;二是对术语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概念消去论并没有得到充分辩护。“概念”作为一个内聚于心理学家关注的理论目的的术语,可以被合理地保留。但是,概念消去论向概念研究领域提出了单一概念的结构多样性问题。将概念的内在结构理解为多种认知结构统一于单一语义结构的二重结构,可以为结构多样性提供解释,从而彻底解决概念消去论。
关键词:认知科学哲学 概念 概念学说 概念消去论 自然类
摘 要:基因增强所引起的诸多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它模糊了机遇和选择之间的界限,使得人们基于机遇和选择之分的道德信念已经难以适用,以往被视为是自然彩票而造成的机遇问题被基因增强改变成了一个选择问题。对此产生了两种对基因增强的主要理论批评:一种是桑德尔式对机遇的坚守,强调机遇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支撑;另一种是哈贝马斯对选择的捍卫,指出要给人以一个开放性的未来。然而,这两个批评各执一端,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基因增强导致的道德疑难。伦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连接机遇和选择的可能途径,旨在既强调机遇的价值,又对选择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它能够让人在正视机遇的同时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关键词:基因增强 机遇 选择 桑德尔 哈贝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