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010
本期话题
“图像与博物学”专题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世界与中国日渐活络的交流往来,两个世界间的文化与物质逐渐在各个场境中相遇并交融,在这其中博物类图像的流行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现象。图像的优势即在于它具有一种打破文字障碍,使人们直观理解被描绘事物的视觉再现功能,17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博物学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借助于绘图的帮助。明末之后的中国正是处在这种博物图像制作的潮流中,一方面人们将西方舶来的图像进行改造吸收,另一方面人们也在借助这种广泛的文化、物质交流,观察描绘流入本地的新鲜事物,尤其是清中后期以来,在经世济用为目的的实学倡导下,更多的士人加入到观察研究生活世界的潮流之中,许多文人画家开始将生活中的奇异之物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在奇趣的引导下探究现实世界中的博物学,这一时期,博物学性质的绘图普遍出现并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西方日渐高涨的博物学研究。本期专题将以三个研究案例向读者展示那个时代中国博物类图像的创作与交流。


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中,第一篇论文“水火图咏:晚明西来知识模式对明代社会的深入影响”尝试通过晚明以来中国地图中水纹的形态和火炮类兵书中出现的火器图式,阐明西方知识体系对晚明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篇论文“极乐鸟在中国:从一幅‘边鸾’款花鸟画谈起”,以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幅出现极乐鸟形象的绘画为线索,展开这种异域物产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其形象及羽毛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第三篇论文“写生与想象的杂糅:赵之谦的博物画研究”以博物学的视角,对赵之谦在《异鱼图》卷中海洋动物图像进行考证,并对画家采用写生和想象交融的创作方式进行探究。


本期目录
  • 水火图咏——晚明西来知识模式对明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p>摘要:晚明以降,耶稣会发现科学及博物与知识系统对明朝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从罗明坚《中华地图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到嘉靖时许论彩绘《九边图》、郑若曾《筹海图编》和冯时《海图》等水系舆图,显示出明人对沿海水系之关注,名儒章潢辑刻《图书编》等图籍是晚明开始的海洋交流和明代学者们了解欧洲科学的互文见证。同时,崇祯十六年教士汤若望编著《火攻挈要》,将欧洲火药武器之学口授于明末学者焦勖,此时火炮战术兵书已为人所知。&quot;水与火&quot;的知识在明清鼎革之险恶环境中为传教士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方知识体系在中西交流时期的晚明社会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关键词:水图;疆域与知识;火器;交流</p><p><br/></p>
    作者: 郭亮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 1-12
  • 极乐鸟在中国:由一幅清宫旧藏“边鸾”款花鸟画谈起
    <p>摘要:台北&quot;故宫博物院&quot;现藏一幅题名&quot;边鸾&quot;款的清宫旧藏花鸟画轴,图中描绘一只原产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极乐鸟,依据此幅画作绘画风格和印款可断定其制作于明代晚期,因此这幅画作将是极乐鸟图像出现在中国的早期证据。极乐鸟的形象较早的出现在中国绘画中说明了中国与太平洋诸国间频繁的贸易交流,尤其是其间的极乐鸟羽毛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西方人对极乐鸟的博物学认识。至19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乐鸟的形象出现在各类中国外销西方的工艺美术作品当中,通过广州贸易交流而来的域外鸟类形象,在中国风格的塑造下成功的联系起了全球化交流时期区域性知识、图像的传递和扩散。</p><p>关键词:极乐鸟;图像;羽毛贸易;外销艺术品</p><p><br/></p>
    作者: 王钊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 13-23
  • 写生与想象的杂糅——赵之谦的博物画研究
    <p>摘要:《瓯中物产卷》与《异鱼图》是赵之谦绘制的两件&quot;博物画&quot;。这两件作品的题材和形式都较为特殊,画中诸种海洋生物,有的是画家写生得来,有的则完全是想象出的形象。作为清末的著名文人画家,赵之谦巧妙地将文人画的经典样式和技巧融入图谱性的博物画之中,创作出中国艺术史上殊为罕见的作品。</p><p>关键词:博物画;文人画;赵之谦;《异鱼图》</p><p><br/></p>
    作者: 李屹东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 24-30
  • 简单性原则的潜在检验辩护
    <p>摘要:简单性原则,有时候也称为&quot;奥卡姆剃刀&quot;,是科学和哲学中均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认知规范。然而,传统上针对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探究往往集中于美学的、神学的或实用的分析中,而缺乏充足的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辩护依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辩护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认知辩护,但只局限于其证伪主义科学观之下作为一种挑选研究假说的方法论规范,且仅适用于可证伪的科学命题。本文给出的潜在检验辩护则试图从理论采信的角度指出,理性的认知主体应当采信简单的理论,因为更简单的理论经受住更多的潜在检验。</p><p>关键词:简单性;认知理性;认知辩护;潜在检验;证伪主义</p><p><br/></p>
    作者: 黄俊维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 31-37
  • 直觉作为一般的认知能力如何可能?
    <p>摘要:当前对直觉的理解中,&quot;一般能力说&quot;无疑比&quot;神秘能力说&quot;更具有竞争力,但是它还无法阐明&quot;直觉作为一般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可能的&quot;这一核心问题。借助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反思,笔者尝试对直觉认知机制做出经验阐释。我们将说明:1.人类直觉能力是认知能力进化、选择的产物;2.直觉能力的运用基于直觉法则,而后者是某些经验法则认知模式化和心理结构化的结果;3.直觉法则与认知情境和认知效益等原则相互作用,构成了基本的直觉运作机制。这种阐释可以使一般能力说更具合理性,深化直觉理解的经验主义进路,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念倾向,直觉的认知价值在于获得适应认知情境的信念,而非获得知识。</p><p>关键词:直觉;直觉法则;认知情境;认知效益</p><p><br/></p>
    作者: 宋群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 38-4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