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08
本期话题
“因果问题研究”专题

关于因果的研究在最近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更是对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闯教授在 2018 年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成立大会上曾这样说:“欲要理解智能,我们需要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因果性”;而加州理工的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区柯克也那样说过:“我们正身处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这里的‘我们’指的是那些研究因果本质的哲学家。在过去十年左右,我们目睹了奔涌而来的哲学努力以试图敲开包裹着这个问题的重重硬壳,且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取得了实质的进步。”这些用词是令人振奋的,前景让人乐观。但是横亘在现实研究中的那些困难和问题却仍然有待于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汗滴禾下土”的努力和辛劳。其中筋骨交错的难点有:过决定问题、传递性问题、因果的形式定义和因果发现问题等。本期专题组织的三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对这些难点的解读或者回应,吴小安和裘江杰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基于因果模型的因果定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传递性问题;杨仁杰则从当今机器学习的因果发现算法中获得灵感来回应传统的归纳怀疑论。我们期待这个专题能让读者了解到因果问题的相关研究前沿,以及国内学人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和推进。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本期目录
  • 论证言的默认接受权利
    <p>摘要:证言知识论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证言指间接获得的二手消息或信息。我们每个人常常不可避免地通过直接接受他人的证言而获得知识。例如,小孩接受师长的教导。对此,证言的默认接受权利要从知识论的角度说明我们在知识上直接接受他人证言的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证言知识论中主要的四个默认接受权利理论,并指出它们所面临的困难;进而找出摆脱困境的办法——提出了一个新的主张,即默认接受权利与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时空背景相关,它是众多的,分别对应着不同时空中的各个听者,而非统一、普遍有效的。</p><p><br/></p><p>关键词:证言;默认接受权利;轻信</p><p><br/></p>
    作者: 孟峰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39-46
  • 话语分析与风险处置——以WHO对H1N1的处置为例
    <p>摘要:2009年的H1N1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风险极高的流感大流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处置措施。然而事后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虚惊一场,世卫组织的做法因此招致众多批评。从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世卫组织的决策失误源于在科学界内部,跨专业科学家的书面话语与交流话语的非统一性。而在大众空间的非正式话语中,科学家则体现出超越学科框架的一致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处置重大突发性危机的时候,决策者应该提高对这类非正式话语的关注,打破学术壁垒、消除不确定性,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p><p><br/></p><p>关键词:话语分析;科学决策;H1N1</p><p><br/></p>
    作者: 秦雨辰   柯文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47-53
  • 西方营养医学与印度国家食品政策——基于医疗疾病史的考察
    <p>摘要:独立后印度的国家食品政策受到了西方医学观念的影响。从尊重殖民地本土饮食习惯到将其视作&quot;缺陷&quot;饮食,西方营养医学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奶制品被捧上神坛的同时,作为东方殖民地主要食物的大米却被视作&quot;缺陷病&quot;的致病病因而被一再贬低。甚至圣雄甘地也彻底接纳了上述偏见。西方营养医学鼓吹的&quot;均衡饮食&quot;更成为新政府国家食品政策的指导思想,水稻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以玉米、小麦、牛奶。从而对后殖民时期印度的农业、公共卫生、农村发展等国家政策产生了连带影响。</p><p><br/></p><p>关键词:西方营养医学;保护性食物;印度饮食;甘地</p><p><br/></p>
    作者: 刘旭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54-63
  • 中华学艺社研究概论和学术前瞻
    <p>摘要:目前学界对中华学艺社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进展,但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在许多方面留有空白,尚不能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华学艺社的史实全貌和特质内涵。此外,还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因为学艺社的成员大多为留日学生,且与日本方面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关系,国人对其难免存有偏见,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出现个别社员变节投敌情况,这无形中削弱了中华学艺社本可与中国科学社比肩的历史作用和学术地位。摒弃旧有成见、拓宽研究视域、深挖研究重点突破难点,积极探寻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或可有助于对中华学艺社本身及其相关人物、相关机构和事件的研究。</p><p><br/></p><p>关键词:中华学艺社;科学普及;历史地位;学术增长点</p><p><br/></p>
    作者: 徐锋华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64-71
  • 中法船炮与马江之战
    <p>摘要:迄至中法战争,清朝官方上下已筹建了一些海军和众多的军工厂局,购买和仿制了种类不一的西洋船炮,但其量小质差,影响有限。而此时期正是世界上前后装线膛炮的换装之时。发生在1884年8月23日的中法马江之战,参战的福建船政舰艇(11艘中仅含2艘铁壳船)所载的舰炮,以英式前装线膛阿摩斯壮炮型为主,英式惠特沃思、瓦瓦司炮也占了相当比重,侵华法军对其参数了如指掌。而法军主战舰艇(12艘中居然含9艘铁壳船)的舰炮主要以自制的后装线膛Mle64-81型为主。从前后装线膛炮的先进度、吨位、射速和威力而言,福建船政舰炮的水准明显滞后于世界舰炮发展的主流。</p><p><br/></p><p>关键词:福建船政;马江之战;英国阿摩士壮前后装线膛炮;德国克虏伯后装炮</p><p><br/></p>
    作者: 刘鸿亮   霍玉敏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72-7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