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08
本期话题
“因果问题研究”专题

关于因果的研究在最近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更是对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闯教授在 2018 年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成立大会上曾这样说:“欲要理解智能,我们需要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因果性”;而加州理工的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区柯克也那样说过:“我们正身处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这里的‘我们’指的是那些研究因果本质的哲学家。在过去十年左右,我们目睹了奔涌而来的哲学努力以试图敲开包裹着这个问题的重重硬壳,且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取得了实质的进步。”这些用词是令人振奋的,前景让人乐观。但是横亘在现实研究中的那些困难和问题却仍然有待于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汗滴禾下土”的努力和辛劳。其中筋骨交错的难点有:过决定问题、传递性问题、因果的形式定义和因果发现问题等。本期专题组织的三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对这些难点的解读或者回应,吴小安和裘江杰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基于因果模型的因果定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传递性问题;杨仁杰则从当今机器学习的因果发现算法中获得灵感来回应传统的归纳怀疑论。我们期待这个专题能让读者了解到因果问题的相关研究前沿,以及国内学人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和推进。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本期目录
  • 因果模型与传递性
    <p>摘要:刘易斯把因果定义为实际事件之间因果依赖的传递闭包,可以解决困扰规则性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也确证了因果是传递的。在随后的讨论中因果传递性的反例不断涌现,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刘易斯因果定义的合理性。希区柯克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理论,他也认同通过反事实来理解因果,但和刘易斯不同,他引入了结构方程的工具来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并通过&quot;活跃路径&quot;来定义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可以在不付出因果是传递性这个代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合理地获得刘易斯因果定义的那些好处,而且还能够解决困扰他的定义的那些反例。笔者试图证明所有用以反驳因果传递性的反例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概念偷换,并不构成对刘易斯因果理论的反驳,并给出反例说明希区柯克所自信的那些结构因果模型的优点,比如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也有其界限,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也有其无法克服的&quot;言不尽意&quot;处。</p><p><br/></p><p>关键词:实际因果;反事实;结构方程;传递性问题</p><p><br/></p>
    作者: 吴小安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1-9
  • 实际因果的反事实定义
    <p>摘要:实际因果指的是实际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形式化研究。路易斯的定义被认为存在着不足,特别的,这一定义面临着传递性问题。当前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讨论主要基于两类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神经元图,但是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能与实际因果并不融洽;在梳理了三个基于神经元图的反事实定义后,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合理的,那么传递性问题将得到消解。</p><p><br/></p><p>关键词:实际因果;反事实;神经元图;传递性问题</p><p><br/></p>
    作者: 裘江杰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10-17
  • 因果发现与归纳问题
    <p>摘要:归纳问题是科学哲学与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目的是寻找从已知预测未知、从有限经验推广到一般规律的归纳推断的合理性的基础。自从休谟提出归纳怀疑论的现代表述以来,尽管人们尝试了许多方式试图对其进行回应,但它们都没有得到普遍接受。本文论证的观点是,在机器学习领域所通行的验证因果发现算法的推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回应归纳怀疑论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具有与传统的科学哲学确证理论不同的特征,并且还能够揭示出归纳推断问题的更为精细的结构。</p><p><br/></p><p>关键词:因果发现;归纳问题;机器学习;逻辑可靠性理论</p><p><br/></p>
    作者: 杨仁杰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18-25
  • 知觉生成主义与双视觉系统理论
    <p>摘要: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生成主义理论的兴起引导了关于知觉研究的&quot;行动转向&quot;,该进路主张利用行动概念来理解知觉,认为行动应当成为理解知觉的新范式。这一进路拥有诸多优点,但也遭受到一些反驳,其中古德尔与米尔勒的双视觉系统理论似乎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否证了生成主义主张。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并主张生成主义理论在适度修正其&quot;行动&quot;概念后,可以和双视觉系统理论兼容,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知觉经验。</p><p><br/></p><p>关键词:知觉;行动;知觉生成主义;双视觉系统理论</p><p><br/></p>
    作者: 陈仕伟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26-32
  • 显微镜制造的是“公共幻像”还是“实在性”?
    <p>摘要:显微镜成像问题涉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经验建构论认为显微镜是制造公共幻像的引擎,显微镜成像是否表征微观事物结构应在&quot;经验适当性&quot;原则下持不可知论。实验实在论认为仪器是获得&quot;实体&quot;现存性的重要物质条件,仪器输出的科学事物满足&quot;操作&quot;和&quot;干预&quot;原则,具有实在性。我们尝试以身体知觉为纽结使&quot;实在性&quot;在身体、仪器与世界的动态互构中得以显现,希冀这种&quot;感知—实践&quot;模式能够为&quot;实在性&quot;在存在论意义上提供一种认识论基础。</p><p><br/></p><p>关键词:显微镜;实在;现象学;身体知觉</p><p><br/></p>
    作者: 邵艳梅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8期
    页码: 33-38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