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种被广为接受的直觉,一个真值载体(truthbear)是否为真取决于客观实在的特定状况,例如陈述“天在下雨”是否为真取决于实际的天气状况。试图把握这一直觉的真理论(如符合论、使真者理论)把它表达为:一个真值载体是真的,是因为在客观实在中存在使其为真的实体。按此表述,真理奠基于实在,奠基于存在的东西。这种对真理的理解是实在论的,因为研究真值载体是否为真本质上等价于研究实在是怎样的。
对于这种实在论的真理概念,一个试金石式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使得否定真理为真?例如,如果说“雪是白的”之真理奠基于事实“雪是白的”,那么“飞马不存在”这一类的否定真理,其为真是否也类似地奠基于一个事实,如事实“飞马不存在”?对此问题,一种始自罗素的回答是:确实如此。因此,这些哲学家实际上承诺了否定性存在作为实体。但是,由于否定性存在(如否定事实)在本体论上是一种非常怪异的实体,因此相当多的哲学家作出了诸多努力以避免这一承诺,并与否定性存在的拥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聚焦于这一试金石问题。“否定真理与不可满足性——解决莫尔纳问题的新尝试”系统梳理了关于否定真理之使真者的相关争论,试图借助客观存在的不可满足性来说明否定真理的使真机制;“否定事实与实在论”则尝试改进拒斥否定事实的不相容方案,通过将“不相容性”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我们运用认知能力的结果从而规避了罗素的批评,并因此使实在论成为视角主义的;“使真者必然主义与否定真理的使真者”认为应为否定事实负责的是使真者必然主义而非使真者最大主义,然而一个简单的论证可以表明必然主义是错的,并且,一旦必然主义被拒斥后,否定真理的使真者问题会变得豁然开朗。
(专题策划:李主斌)
摘要:莫尔纳问题使得否定真理以及相关主题再次成为了学界的争议焦点。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它并非一个全新的问题,罗素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尽管哲学家对莫尔纳问题从各个角度做出了回应,但是这些回应都有一些不足之处。从逻辑形式来看,否定真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断言虚构或者主观创造的对象不存在的命题,另一类是断言某个实存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两个实存对象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前者断定了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对象对于某个谓词合取表达式的不可满足性,后者断定了某些对象对于某个具体谓词表达式的不可满足性。客观存在的不可满足性可构成莫尔纳问题的一种新解答。
摘要:否定真理的使真者问题是使真者理论中的焦点问题。基于两个论题,即使真者最大主义和使真者必然主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将不得不承诺否定性存在,如否定事实、一般事实或缺乏,等等。出于对否定性存在的拒斥,人们常常把矛头指向使真者最大主义,但是这一进路的代价将是抛弃整个使真者概念。本文认为使真者必然主义应为否定性存在负责;关于使真者必然主义,当前支持它的两类论证都缺乏可信性,不仅如此,通过一个论证,本文将表明,使真者必然主义实质上等价于关于使真者的蕴含解释,而后者已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一旦抛弃使真者必然主义,那么我们将很容易在无需承诺否定性存在的情况下给出否定真理的使真者。
摘要:科学实践哲学的目的是要重新建立正确的、完整的科学形象,并不是单纯的排斥"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但是目前为止其所关注的几乎全是"发现的语境"中外部的科学实践活动,没有涉及到个体大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弥补了这一空缺,通过对科学理解的本质、标准、方法等的界定,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理解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位置。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将科学实践哲学与理论的逻辑辩护联系了起来,进一步的推动了科学实践哲学的发展。当然,科学实践哲学也为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提供了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摘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由单纯依赖自然界,到依赖自然界和"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并存,进而主要依赖后者。人工自然的相互耦合构成了"人类学意义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其中的各个环节在人类社会中各有其主体,彼此间的功能耦合随时可因主体间关系的变化而发生退耦或异化。国际贸易自古就有,技术的相互保密以维持垄断古已有之,但目的是牟取暴利,而不是要挟对方。以控制人工自然生态的功能耦合态势威胁其背后的主体,这就是"技术战"。技术战既有技术本身"科技黑箱"知识不对称等因素,也有政治和价值观的影响。以供给方的诚信,换取需求方的信任,技术理性有待升级。技术战可以理解为"降维攻击",可以"在商言商",也可以升维以对。价值观的相通可以架起诚信与信任的桥梁,价值观的对立则有可能撕裂"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奇点人在敲门。技术战的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