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17
本期话题
2021年07期 专题:否定性事实

       根据一种被广为接受的直觉,一个真值载体(truthbear)是否为真取决于客观实在的特定状况,例如陈述“天在下雨”是否为真取决于实际的天气状况。试图把握这一直觉的真理论(如符合论、使真者理论)把它表达为:一个真值载体是真的,是因为在客观实在中存在使其为真的实体。按此表述,真理奠基于实在,奠基于存在的东西。这种对真理的理解是实在论的,因为研究真值载体是否为真本质上等价于研究实在是怎样的。

       对于这种实在论的真理概念,一个试金石式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使得否定真理为真?例如,如果说“雪是白的”之真理奠基于事实“雪是白的”,那么“飞马不存在”这一类的否定真理,其为真是否也类似地奠基于一个事实,如事实“飞马不存在”?对此问题,一种始自罗素的回答是:确实如此。因此,这些哲学家实际上承诺了否定性存在作为实体。但是,由于否定性存在(如否定事实)在本体论上是一种非常怪异的实体,因此相当多的哲学家作出了诸多努力以避免这一承诺,并与否定性存在的拥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聚焦于这一试金石问题。“否定真理与不可满足性——解决莫尔纳问题的新尝试”系统梳理了关于否定真理之使真者的相关争论,试图借助客观存在的不可满足性来说明否定真理的使真机制;“否定事实与实在论”则尝试改进拒斥否定事实的不相容方案,通过将“不相容性”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我们运用认知能力的结果从而规避了罗素的批评,并因此使实在论成为视角主义的;“使真者必然主义与否定真理的使真者”认为应为否定事实负责的是使真者必然主义而非使真者最大主义,然而一个简单的论证可以表明必然主义是错的,并且,一旦必然主义被拒斥后,否定真理的使真者问题会变得豁然开朗。

                                                                                                                                 (专题策划:李主斌)


本期目录
  • 臆想世界:明代犀牛的形象失真
    <p>摘要:商周时期,犀牛曾生活在华夏平原地区,但随着气候、人口等原因逐渐在北方绝迹,其形象也开始失真。然而,明代初期朝贡活动频繁,宫廷曾多次获得域外贡犀,但朝廷官员在极有可能见到真实犀牛的情况下,所绘犀牛仍然出现失真现象。此外,同时期不同类别文本中的犀牛图像完全不同,存在颇多疑惑。本文从博物学角度剖析犀牛图像如何失真、为何失真以及谁使得图像失真等问题,进而探讨图像中的&quot;臆想世界&quot;。</p>
    作者: 杨妍均   陈芳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7期
    页码: 78-84
  • 一种基于工程师的科学体制化研究何以可能
    <p>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华医典》1156部中国历代医书中的虎产品药用记录,对2996条虎产品药用信息和2884首虎产品药用方剂进行分析,复原历史时期虎产品的药用情况: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是最早对虎产品药用价值进行记录的文献,至迟到汉代,人们对于虎产品某些部位的药用价值和主治病症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就目前文献所见,虎方或始载于东汉,或至迟于东晋已有记录,其数量经两晋南北朝,至唐快速增长,到宋代达到第一个记录高峰;金元时期方剂数量骤降,明代又转而达到第二个高峰,也是历史时期虎药用方剂最多的时段;清代稍有下降但依然高于宋的水平,民国时期虎方数量降至近乎与唐代持平。新中国初期,有确切治疗效果的虎产品药用方剂得到专利化。1993年5月29日《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全面禁止使用虎骨及虎骨组成的制剂,终结了中国上千年的虎产品入药史。</p>
    作者: 张培富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7期
    页码: 85-91
  • 论人体生物样本库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与利益分享制度
    <p>摘要:人体生物样本库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与利益分享制度作为一项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的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生物样本库与研究者、人体生物样本提供者等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利益需求。在人体生物样本库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加强利益相关方渐进的沟通与协调,引导各方形成理性预期,探寻出具有合理性、适配性以及内在层次性的具体路径,进而建构起以知识产权和利益分享为轴心的人体生物样本库样本和数据的获取与利用机制,促进生命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公共健康福利的提升。&nbsp;</p>
    作者: 伍春燕   焦洪涛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7期
    页码: 92-99
  • STS领域杰出人才的特征分析——以贝尔纳奖获得者为例
    <p>摘要:贝尔纳奖作为STS领域的最高奖项,其获奖者的成长轨迹对于研究STS领域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通对过这一杰出群体最佳科研产出年龄、跨学科及近亲繁殖情况、论文产出、学术脉络等方面的分析,特对中国STS未来人才培养及科研管理提出如下建议:探索以年龄为主要标准的科研管理制度、倡导跨学科教育避免近亲繁殖、科研产出应从量转向质、秉持特色即一流理念创建中国STS学派。</p>
    作者: 李淑敏   王永伟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7期
    页码: 100-107
  • 杨振宁科学-经济思想与中国科技创新
    <p>摘要:杨振宁不仅是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科技战略家。他对中国科学与经济发展非常关注,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富有远见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对策建议,蕴含了深刻的科学-经济思想。在我国科学与经济基础薄弱时期,杨振宁突破了传统科学观下科学-经济的线性模式,提出优先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开放等非科技创新模式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经济化效应逐渐彰显,我国创新要素逐步完善,杨振宁建议加强科学-工业-经济之间的互动作用,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内生增长动力。&nbsp;</p>
    作者: 邹文卿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7期
    页码: 108-11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