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1
本期话题
2019年01期“人工智能伦理”专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赶超人类的趋势,阿尔法狗(AlphaGo)在国际棋坛上的胜绩便是明证。虽然目前的技术离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还相当遥远,但正如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和艾伦(Colin Allen)所言,“人类已经处在工程系统的决策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转折点上”,我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自主,人类的干预和监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不可能,那么,智能系统自身的伦理子系统就变得尤为重要。MIT的情感计算研究组主任皮卡德(Rosatind Picard)说得对,“机器越自由,就越需要道德准则。”然而,学界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框架和范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必要且紧迫。

本期专栏力图尽绵薄之力,呈现中国学者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本期的四篇论文,赵汀阳、程广云在人工智能道德哲学层面展开论述,赵汀阳关注人工智能道德主体是否、何以可能的问题,程广云则将目光置于人类与人工智能体的伦理关系之上;余露、岳楚炎立足于人工智能社会伦理层面,余露探讨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算法,岳楚炎则分析了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导致的政府转型。我们希望这组讨论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人工智能伦理的争鸣中来,促进哲学界与人工智能界、法学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本期目录
  • 认知研究中的行动概念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nbsp; 要:当代认知研究中,一种以&ldquo;4E&rdquo;作为标识的新认知观已经形成并正在发展,其基本主张为:行动是认知的核心。不过,这种新认知观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行动概念的模糊性。通过选择研究认知的合适视角,我们将行动置于关于心智系统的概念框架内,确定其在认知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并认定它实质上是一个非认知的心智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新认知观与认知计算主义之间的相容性。</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行动&nbsp; 认知&nbsp; 心智系统&nbsp; 物理系统</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郦全民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33-40
  • 三种认知标志理论及其原生意向性难题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nbsp; 要:延展心灵论题主张认知与心灵并非限定于头脑之内,而是延展到了世界之中。这一论题的根本争议在于如何界定认知的标志。围绕这一争议,出现了三种认知标志理论:亚当斯和相泽的非衍生内容理论、梅纳瑞的表征三元体理论和罗兰兹的认知所有权理论。本文发现,三种理论分别诉诸了三种原生意向性观念:内禀意向性、规范意向性和现象意向性,并将其作为认知的标志。然而,三种原初意向性要么不能说明规范性的来源,要么缺乏自然主义的根基,要么无法解释现象特征。为了对克服三种原生意向性的缺陷,并为延展心灵论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基于生成主义的理论,倡议了一种生成意向性的观念。</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延展心灵论题&nbsp; 认知标志&nbsp; 原生意向性&nbsp; 非衍生内容&nbsp; 生成主义</span></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作者: 夏永红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40-48
  • “范式”理论中的“实践-感知”模式 ——以科学仪器问题为入口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nbsp; &nbsp;要:&ldquo;范式&rdquo;理论中内含着科学仪器维度,延续科学仪器只是从属于理论来表征世界的传统认识论,库恩并未对其问题展开主题式研究,但是在他的科学仪器思想中却隐含着一种超前的、现象学式的&ldquo;实践&mdash;感知&rdquo;模式。这涉及到&ldquo;柏拉图主义&rdquo;预设前提的松动,也将会促使科学仪器问题的研究视角发生本质改变&mdash;&mdash;从重视&ldquo;概念&rdquo;和&ldquo;逻辑关系&rdquo;的静态模式转向重视&ldquo;观察&rdquo;和&ldquo;建构&rdquo;的动态模式。</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范式 科学仪器 现象学&nbsp; 实践&nbsp; 感知&nbsp;</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邵艳梅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49-54
  • 反思科学史:过去、现状以及可能的未来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 要: 科学史的未来如何?这并非我们历史学者常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并非先知或预言家,且我们研究的是过去而非未来。不过,通过审视科学史的过去和现状,也许可以一窥科学史未来的走向。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科学史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ldquo;内在主义&rdquo;到&ldquo;语境主义&rdquo;的过渡,然后结合笔者自2004至2014主编《爱西斯》期刊以及编辑《科学史指南》的经历讨论了语境主义近15年来的发展。接着,笔者探讨了在语境主义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科学史的未来走向问题。在此,笔者强调了学者们对&ldquo;全球科学史&rdquo;的兴趣&mdash;-这种兴趣很有可能促生新的语境主义研究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科学史学者与其西方同行的合作。</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未来&nbsp; 科学史&nbsp; 内在主义&nbsp; 语境主义&nbsp; 《爱西斯》</span></div> <div> &nbsp;</div>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55-60
  • 飞机与导弹在中国国防科技领域战略地位的变迁(1951-1964)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nbsp; 要: 1950年代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飞机与导弹在中国国防科技领域的战略地位经历了一段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在综合考虑所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需要以及国内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中国国防科技决策层最终确立优先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无疑是科学正确的,其中国家战略需要是促成这个决策的决定性因素。</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 中国&nbsp; 飞机&nbsp; 导弹&nbsp; 战略地位&nbsp;</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姜玉平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61-68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