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1
本期话题
2019年01期“人工智能伦理”专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赶超人类的趋势,阿尔法狗(AlphaGo)在国际棋坛上的胜绩便是明证。虽然目前的技术离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还相当遥远,但正如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和艾伦(Colin Allen)所言,“人类已经处在工程系统的决策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转折点上”,我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自主,人类的干预和监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不可能,那么,智能系统自身的伦理子系统就变得尤为重要。MIT的情感计算研究组主任皮卡德(Rosatind Picard)说得对,“机器越自由,就越需要道德准则。”然而,学界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框架和范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必要且紧迫。

本期专栏力图尽绵薄之力,呈现中国学者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本期的四篇论文,赵汀阳、程广云在人工智能道德哲学层面展开论述,赵汀阳关注人工智能道德主体是否、何以可能的问题,程广云则将目光置于人类与人工智能体的伦理关系之上;余露、岳楚炎立足于人工智能社会伦理层面,余露探讨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算法,岳楚炎则分析了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导致的政府转型。我们希望这组讨论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人工智能伦理的争鸣中来,促进哲学界与人工智能界、法学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本期目录
  •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
    摘  要:人工智能危险之处不是能力,而是自我意识。只要人工智能拥有对自身系统的反思能力,就有可能改造自身系统,创造新规则,尤其是,如果人工智能发明一种属于自己的万能语言,能力相当于人类的自然语言,那么,所有的程序系统都可以通过它自己的万能语言加以重新理解、重新构造和重新定义,那么就非常危险。如果人工智能拥有了拟人化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必然更为危险,因为人的欲望和价值观正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关键词:图灵机  哥德尔  拟人化
     
    作者: 赵汀阳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1-8
  • 从人机关系到跨人际主体间关系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策略
    摘   要:为了区分作为工具的智能机和作为主体的机器人,关于人的定义必须由本质主义转向功能主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经历了形式化、经验化、理性化三个发展阶段,但却仍然不是在结构上,而是在功能上模拟人类思维。只有关于人的功能主义定义才能兼容未来的新物种和新人类——“不受控”机器人。如果“不受控”机器人出现,自然人和机器人的关系将会从人机关系发展到跨人际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既非以往人和机器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亦非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人不应套用以往策略对待机器人。人类至上主义并非不证自明。自然人自身再进化、人机并行、人机融合是自然人避免被机器人所超越、替代、淘汰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智能机  机器人  本质主义  功能主义
    作者: 程广云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9-14
  • 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算法及其限度
    摘  要: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预先置入算法以应对伤亡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过往的讨论主张,算法应该奠基于系统化的伦理理论,诸如功利主义、康德式伦理学和罗尔斯式的伦理学,因为它们旨在消解直觉间的冲突,而且还为此给出了强有力的理由。但这一进路是自我挫败的。因此,我们应采取不同的进路为自动驾驶汽车设置事故算法,即沿着批评性反思的方向进行:利用一切伦理资源,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寻求尽可能多的共享理解。
     
    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  算法  伦理困境  伦理理论  批评性反思
     
    作者: 余露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15-20
  • 人工智能革命与政府转型
    摘  要:人类社会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府体制的转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革命将促使政府走向转型。人工智能革命将造成全行业的替代劳动,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大失业与劳动方式普遍脑力化。这些变化将促使政府向以教育职能为侧重点的小政府方向发展。人工智能革命造成的人的普遍数据化,这将使传统的选举政治容易被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个人或群体绑架。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占有大数据资源即是占有权力,拥有大数据资源的科技巨头公司将和政府分享权力,形成网络化分散的权力格局。这一权力格局将促使人类社会政府走向世界联合组织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智能寡头极权或者全民议会。
     
    关键词:政府体制转型  小政府  世界联合组织
    作者: 岳楚炎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21-25
  • 生物学中的非还原解释: 语境论证
    摘  要:最近几十年的生物学实践逐渐表明,仅仅依赖相对微观层面的现象或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对宏观层面的现象;要比较充分地解释某个宏观层面的现象,某些宏观层面的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生物现象的语境依赖,即某个宏观现象的发生要依赖于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分子反应的细胞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微观(如分子)层面。另一方面,宏观现象的发生又相对独立于其微观层面的信息,因为改变某个宏观现象的微观基础并不必然带来宏观现象的改变。这两方面的事实,构成了反驳解释还原论的基础。我们将以实践中的生物学案例为基础,论证语境因素是如何对解释还原论构成挑战的。
     
    关键词:生物学  实践  解释  还原  语境
     
    作者: 方卫        
    卷期: 2019年1月第41卷第1期
    页码: 26-3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