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54
本期目录
  • 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
    <p> 摘 要: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mdash;&mdash;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br /> 关键词:心-身区别论证&nbsp; 心-身问题&nbsp; 物理主义&nbsp; 殊型同一论&nbsp; 心灵哲学<br /> &nbsp;</p>
    作者: 王晓阳        
    卷期:
    页码: 1-14
  • 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一种自然主义解释
    <p> 摘 要: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ldquo;感受质&rdquo;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ldquo;感受质&rdquo;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我们揭示,&ldquo;感受质&rdquo;实为从不同感官道之认知输出的不同特性中随意拼凑出的一个人工概念造物,故此,对于&ldquo;感受质&rdquo;之不可言说性的追问,必须被转换为对于不同感官道之最终输出的不可言说性的追问,才得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合法的&ldquo;被解释项&rdquo;。而此辩论策略之转换无疑会对物理主义有利,因为科学共同体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视觉系统为例的认知输出的丰富性,往往是自然语言的表征手段所无法涵盖的,而二者之间的落差恰恰就是前者难以被言说的根源。由此看来,二元论者是将&ldquo;感受质在自然语言框架中的难以言说性&rdquo;,误作为&ldquo;感受质在物理主义框架中的难以解释性&rdquo;,由此才得到了反对物理主义的错误结论。<br /> 关键词:感受质&nbsp; 二元论&nbsp; 物理主义&nbsp; 不可言说性&nbsp; 自然类<br /> &nbsp;</p>
    作者: 徐英瑾        
    卷期:
    页码: 15-22
  • 从干预主义因果论看心理因果性问题——一种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辩护
    <p> 摘 要: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br /> 关键词:干预主义因果理论&nbsp; 心理因果性&nbsp;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br /> &nbsp;</p>
    作者: 李珍        
    卷期:
    页码: 23-29
  • 柏格森对身心平行论的批判
    <p> 摘 要:身心平行论是19世纪末在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命题。柏格森从逻辑维度、经验维度、历史维度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在逻辑上,身心平行论混用了两种描述世界的不同记录体系,这种混用是不合法的。在经验上,身心平行论有悖于某些经验事实。从历史维度来看,身心平行论并非一个科学命题,而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来自17世纪的形而上学,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古代和现代之间的科学观的转换,也导致了古代的平行论转变为现代哲学中的身心平行论。<br /> 关键词:身体&nbsp; 灵魂&nbsp; 身心平行论&nbsp; 柏格森<br /> &nbsp;</p>
    作者: 邓刚        
    卷期:
    页码: 30-35
  • 论最佳解释推理与贝叶斯推理的相容性——基于对范•弗拉森的批判性分析
    <p> 摘 要:范&bull;弗拉森促使关于最佳解释推理(IBE)的争论集中于IBE与贝叶斯推理的相容性,但是他用动态大弃赌定理作为论据来批判IBE是一种误导。通过对IBE作出狭义、中义和广义的区分,可以更为细致地考察和发展范&bull;弗拉森的合理观点,得出结论:IBE不是独立的推理,无论是科学辩护方面还是&ldquo;助发现&rdquo;意义上的科学发现方面,IBE都是相容于贝叶斯推理的。<br /> 关键词:最佳解释推理&nbsp; 贝叶斯推理&nbsp; 决策推理&nbsp; 似然推理&nbsp; 可爱性&nbsp; 动态大弃赌<br /> &nbsp;</p>
    作者: 袁继红        
    卷期:
    页码: 36-4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