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51
本期话题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拉开了序幕。3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范围内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剧烈调整的一种表现。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围绕如何平衡科 学的价值与社会经济的价值、如何协调科学研究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 关系、如何理解科学家的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也从多个侧面对我 们认识当代科学技术的特征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诸多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此,本刊组织了“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与反思”专栏,集中编发了三篇中、外学者的研究论文。 李真真的文章回顾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在起点上所具有 的一些特殊性质。曹聪、李宁、李侠、刘立合写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分析科技体制的概念框架, 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解析体制内部运行的关键因素,并引入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因素。 萨特米尔的文章,则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近些年的新趋势。
 
本期目录
  • 对冯锐复原地动仪若干质疑的述评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作者二: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作者: 张正严        
    卷期: 2015
    页码: 149-154
  • 文化进化的模因论透视
    对模因论的讨论是西方生物哲学界目前最重要的讨论之一,讨论的主旨是深入探讨模因论的基础和解释力。这就需要首先了解这一讨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模因论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模因概念的价值,模因论尚未说明文化在群体层面进化的规律,模因论和生物进化的传统理论如何进一步有机联系起来。这些问题使模因论还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预测力,因此,模因论科学有待发展和完善。
    作者: 樊林洲        
    卷期: 2015
    页码: 142-148
  • 弗兰克尔:一代公理化集合论大师
    德国犹太数学家亚伯拉罕•阿道夫•弗兰克尔,一生著述丰厚,运用公理化观念发展了p进域、环论、公理化集合论等多个数学理论,是p进域和环论的公理化实践者,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公理化集合论大师,同时又是出色的科技史家和教育家。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和分析,对其生平、成就和影响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作者二:邓明立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作者: 王淑红        
    卷期: 2015
    页码: 134-141
  • 生态心理学概念为何会具有现象学特征
    作为具身认知趋势的肇始,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近年来受到认知科学的极大关注。该理论的基础是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它对当今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这样一个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学理论,其中许多概念实际上却具有强调主观体验的现象学特征。文章通过对该理论中核心概念的分析,论证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理论与现象学的理论目标具有很强的理论一致性,即反对知觉研究的二元论进路,强调知觉与行动的耦合性,并且十分重视行动者与环境目标物的实际行动交互。
    作者: 薛少华        
    卷期: 2015
    页码: 128-13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