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摘 要:传统语言哲学中,指称理论的建立大多基于一种假设:一类术语只对应一种“正确”的指称理论。语言哲学家们围绕指称的描述理论与因果-历史理论何者才是适切的争论不休。然而,尼科尔斯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两种指称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正确的。对自然类词的指称有时可以进行描述性解读,有时可以进行因果-历史性解读,其含义将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实验凸显了指称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开阔了指称问题研究的视野:指称归赋的结果是归赋者语境因素、归赋条件语境因素和术语本身性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广义语境主义出发,建立语境指称归赋说,是理解和解释指称归赋过程复杂性及其结果多样性的合理思路。
关键词:实验语言哲学 指称理论 指称归赋 语境敏感性
摘 要:1890年成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在创办之初制定了章程。学堂在前期办学过程中,出现章程不够完善、管理松懈等问题。1905年,更换了管理者,并重订章程。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江南水师学堂章程》,结合其它史料,讨论了《章程》的修订原因及其涉及的关于“学额”的争论问题,研究了《章程》管理规定及技术教育的要求,分析了《章程》的实施情况,以说明江南水师学堂技术人才培养的概貌。
关键词: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章程》 海军技术教育
摘 要: 人类早已具备“造物”的能力,文生视频模型的问世则让人借助技术进行“造世”成为可能,而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作为人造物的文生视频模型,则关涉到人与技术的关系,因此可被称为数字造世的主体疑难问题。该模型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亦将引发一定的伦理风险。以数字造世的主体疑难问题为线索,可分析出此种伦理风险的主要表征为伦理主体异化、道德判断隐忧、道德责任归属困境。在剖析这类伦理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为规避文生视频模型的伦理风险,需化被动的风险防控为主动的伦理应对,具体可从预设道德算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社会路径、构建预见式伦理治理框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文生视频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伦理风险 伦理治理
编者按:
军事科技是整个科技事业中一个特殊领域,其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军事科技在任何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往往能得到更多发展资源,所以发展速度比较快,一般科技如果能够与军事技术发生联系,也会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二,因为保密的原因,军事科技的交流往往比较困难并且阻碍相对较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军械技术的引进、扩散会变得迅速,并且经常还会引发本土化的创新产生。
本次专题所选择的三篇军械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章,属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案例,刘宗灵、文博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研究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如何研发手榴弹的情况;杨志国、段耀勇的“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个传奇:莫辛·纳甘步枪”,研究了19世纪末俄国如何集成不同国家的技术而研发名牌步枪的案例;最后一篇是刘鸿亮、杨韬所写“晚清京师神机营配置的两门宁局仿造的克虏伯架退式行营炮探析”,对晚清时期引进的德国火炮技术进行了刨析。
(专题策划:王大明)
摘 要:狄利克雷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推动德国数学走向强盛。他在年少时就立下志向,并执着坚守,在洪堡、高斯等杰出人物相助之下,逐步成长为数学巨匠,在数论等诸多数学领域做出独创性贡献。他积极投身德国高等数学教育,创建了多门课程教学范例,显著提升了德国数学专业教学水平,培养了包括戴德金、黎曼在内的大批数学英才,最终使得世界数学的中心由法国转移到德国。作为推动德国数学崛起的重要人物,他的成功历程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狄利克雷 数论 数学教育 洪堡 高斯
摘 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首次中译尝试是晚清科技文献翻译的一项重要实践。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作翻译牛顿《原理》,留下《奈端〈数理〉》手稿。手稿翻译了《原理》的“定义”“运动定律”和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前四章,完整引入了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本文对手稿概貌和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进而考定手稿底本为《原理》的莫特英译本,并基于多方史料从翻译动机、文本结构、术语、符号和插图等方面探析手稿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 《奈端〈数理〉》 李善兰 伟烈亚力 牛顿 《原理》 中译
摘 要: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演化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刘闯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博弈”概念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演化博弈论研究中必不可少,但在生物学的科学解释中没有地位;由于演化博弈论所使用的复制子方程与理论生态学中的洛特卡-沃尔泰拉(LV)方程具有数学等价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最好让位于不依赖“博弈”概念的、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演化理论。本文试图论证:无论是在生物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演化博弈论对“博弈”概念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技术性的“薄”定义,该定义为演化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考虑到适用范围和表征能力的差异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不能被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理论所取代。
关键词:演化博弈论 博弈 复制子方程 LV方程 表征能力
摘 要:结合明清数学翻译实践,发现翻译都关涉“知识”这一论题,翻译既译入知识,也服务于知识的自身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展现出翻译的知识性,而且在知识传播、再生产和发展等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的翻译性。翻译的知识性具体表现在创立数学术语与学科体系的丰富、引入数学思想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出版数学著作与知识话语的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翻译性则呈现出跨文化的知识交流与传播、拓展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等形态。探赜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和知识探究的交叉融合,并针对翻译与知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 知识性 知识 翻译性 明清数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