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 ——以晋冀豫、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心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作者: 刘宗灵   文博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1-9
  • 指称归赋的语境敏感性

    摘 要:传统语言哲学中,指称理论的建立大多基于一种假设:一类术语只对应一种“正确”的指称理论。语言哲学家们围绕指称的描述理论与因果-历史理论何者才是适切的争论不休。然而,尼科尔斯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两种指称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正确的。对自然类词的指称有时可以进行描述性解读,有时可以进行因果-历史性解读,其含义将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实验凸显了指称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开阔了指称问题研究的视野:指称归赋的结果是归赋者语境因素、归赋条件语境因素和术语本身性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广义语境主义出发,建立语境指称归赋说,是理解和解释指称归赋过程复杂性及其结果多样性的合理思路。


    关键词:实验语言哲学 指称理论 指称归赋 语境敏感性


    作者: 曹剑波   林玉玲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24-30
  • 《江南水师学堂章程》对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擘划

    摘 要:1890年成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在创办之初制定了章程。学堂在前期办学过程中,出现章程不够完善、管理松懈等问题。1905年,更换了管理者,并重订章程。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江南水师学堂章程》,结合其它史料,讨论了《章程》的修订原因及其涉及的关于“学额”的争论问题,研究了《章程》管理规定及技术教育的要求,分析了《章程》的实施情况,以说明江南水师学堂技术人才培养的概貌。


    关键词: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章程》 海军技术教育


    作者: 王红杉   郭世荣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59-66
  • 文生视频模型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 人类早已具备“造物”的能力,文生视频模型的问世则让人借助技术进行“造世”成为可能,而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作为人造物的文生视频模型,则关涉到人与技术的关系,因此可被称为数字造世的主体疑难问题。该模型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亦将引发一定的伦理风险。以数字造世的主体疑难问题为线索,可分析出此种伦理风险的主要表征为伦理主体异化、道德判断隐忧、道德责任归属困境。在剖析这类伦理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为规避文生视频模型的伦理风险,需化被动的风险防控为主动的伦理应对,具体可从预设道德算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社会路径、构建预见式伦理治理框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文生视频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伦理风险 伦理治理


    作者: 耿之雍   贾向桐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81-88
专题
更多
专题:军械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创新

编者按:

军事科技是整个科技事业中一个特殊领域,其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军事科技在任何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往往能得到更多发展资源,所以发展速度比较快,一般科技如果能够与军事技术发生联系,也会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二,因为保密的原因,军事科技的交流往往比较困难并且阻碍相对较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军械技术的引进、扩散会变得迅速,并且经常还会引发本土化的创新产生。

本次专题所选择的三篇军械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章,属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案例,刘宗灵、文博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研究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如何研发手榴弹的情况;杨志国、段耀勇的“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个传奇:莫辛·纳甘步枪”,研究了19世纪末俄国如何集成不同国家的技术而研发名牌步枪的案例;最后一篇是刘鸿亮、杨韬所写“晚清京师神机营配置的两门宁局仿造的克虏伯架退式行营炮探析”,对晚清时期引进的德国火炮技术进行了刨析。

(专题策划:王大明)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狄利克雷:德国数学崛起的推动者

摘 要:狄利克雷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推动德国数学走向强盛。他在年少时就立下志向,并执着坚守,在洪堡、高斯等杰出人物相助之下,逐步成长为数学巨匠,在数论等诸多数学领域做出独创性贡献。他积极投身德国高等数学教育,创建了多门课程教学范例,显著提升了德国数学专业教学水平,培养了包括戴德金、黎曼在内的大批数学英才,最终使得世界数学的中心由法国转移到德国。作为推动德国数学崛起的重要人物,他的成功历程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狄利克雷 数论 数学教育 洪堡 高斯


详情 >>
  • 让译稿说话:《奈端〈数理〉》的内容、底本和翻译特点

    摘 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首次中译尝试是晚清科技文献翻译的一项重要实践。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作翻译牛顿《原理》,留下《奈端〈数理〉》手稿。手稿翻译了《原理》的“定义”“运动定律”和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前四章,完整引入了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本文对手稿概貌和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进而考定手稿底本为《原理》的莫特英译本,并基于多方史料从翻译动机、文本结构、术语、符号和插图等方面探析手稿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 《奈端〈数理〉》 李善兰 伟烈亚力 牛顿 《原理》 中译


  • 演化博弈论中的“博弈”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摘 要: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演化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刘闯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博弈”概念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演化博弈论研究中必不可少,但在生物学的科学解释中没有地位;由于演化博弈论所使用的复制子方程与理论生态学中的洛特卡-沃尔泰拉(LV)方程具有数学等价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最好让位于不依赖“博弈”概念的、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演化理论。本文试图论证:无论是在生物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演化博弈论对“博弈”概念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技术性的“薄”定义,该定义为演化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考虑到适用范围和表征能力的差异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不能被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理论所取代。


    关键词:演化博弈论 博弈 复制子方程 LV方程 表征能力


  • 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 ——以明清数学翻译为中心的绎解

    摘 要:结合明清数学翻译实践,发现翻译都关涉“知识”这一论题,翻译既译入知识,也服务于知识的自身发展。不仅在内容方面展现出翻译的知识性,而且在知识传播、再生产和发展等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的翻译性。翻译的知识性具体表现在创立数学术语与学科体系的丰富、引入数学思想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出版数学著作与知识话语的传播等方面;知识的翻译性则呈现出跨文化的知识交流与传播、拓展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等形态。探赜翻译的知识性与知识的翻译性,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和知识探究的交叉融合,并针对翻译与知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 知识性 知识 翻译性 明清数学翻译


学界动态
更多
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 研究组负责人李安娜博士到访杂志社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工程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与实践形态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文集出版
更多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丛书收录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个别其他学者)的传记,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1979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该杂志从创刊伊始就设立了一个科学家人物评传的固定栏目。迄今已逾四十年。其中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科学家、远渡重洋将最初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带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当然大部分都是现代科学家,例如数学领域的希尔伯特、哈代、陈省身、吴文俊等,物理领域的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海森伯、钱三强、束星北、王淦昌等,以及天文学、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若干工程领域的科学家。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广泛性,本丛书对原刊物传记文章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设计上,丛书共分为30册,每册收录88篇人物传记;二是基本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各个分册;三是每分册中的人物大致参考历史顺序或学术地位来编排;四是为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将原刊物文章中的所有参考资料一律转移到每分册的最后,并增加人名对照表。当前,中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急需更多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要历史时刻,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有所裨益,也希望对广大青少年和其他读者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