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当前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需关注和研究的社会、伦理和风险问题。为此,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于2024年把科学技术与社会正式纳入为二级学科,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与教学迈入规范化、建制化发展新阶段。2024年11月下旬,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筹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为学术研究和学者交流提供活动平台,此次研讨会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以筹委会的名义牵头召开的。此外,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则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独立申报方向的地位,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红首先代表东道主欢迎参会者。她强调在科技革命、国家使命和学科发展赋予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更紧迫的新任务和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此次会议来汇聚学界力量,推动STS学科的学术研究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且急迫。李红书记还向与会者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以及北京师范大学STS团队为国内的STS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科重组既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将有助于激发科学技术史学科新的研究问题和方论论思考,推动科技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郑浩峻研究员指出,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从学术内部来看是顺应学科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从国家与社会层面看也是践行学术界社会责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及“两个结合”战略任务的有效路径。
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史所姚大志研究员、清华大学的王巍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委会主任王健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代表联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辞。姚大志表示,自然科学史所长期关注科技风险、科学建制化、科技体制等议题,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王巍回顾了国内外多个科研院校的STS学科发展历程及现状,建议推动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技社会学融合的广义HPS建设。王健梳理了哲学视角下中国STS的研究历程,期望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国STS理论的构建与发展。陈声柏表示将继续推动《科学·经济·社会》等杂志与STS学科的深度融合,期待未来和众兄弟单位开展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共有八个大会主旨报告,聚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当代使命与前沿进展。东北大学陈凡教授基于技术社会化理论,呼吁建构中国特色的STS体系;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探讨了科学史学科发展中的STS风格;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提出STSE研究纲领,将生态维度(E)纳入科技叙事;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探讨“AI+STS”双向赋能模式,阐明人工智能既需STS研究提供伦理规制框架(STS4AI),同时也为STS研究方法革新提供了新工具(AI4STS);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深入探讨了STS研究助力“致善创新”的路径;北京大学唐文佩教授分析了风险话语对医疗保健系统的塑造;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教授从文化视角审视技术及其历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则讨论了科学技术史与STS的相互视角转换,提出未来中国STS研究的四大任务:探索STS基本理论与新兴科技发展问题、深化STS理论与中国当前实践的结合、促进中国STS与国际STS的接轨与平衡发展、推进STS学科建设及升级问题。
线上会场
会议设立了5个平行分会场,分别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入研讨。(1)“STS学科范式与教育实践”分论坛聚焦学科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探讨了STS作为学科的基本范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创新,为高校STS通识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2)“科技伦理与医学STS”分论坛围绕科技伦理体系构建、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应用伦理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科技伦理生态构建与治理的系统性思考。(3)“科技应用与社会协同创新”分论坛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探讨了博物馆科学传播、科研团队管理等实践议题。(4)“人工智能与价值重塑”分论坛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伦理挑战与价值重构问题,关注算法公平、数据隐私、AI安全等前沿议题。(5)“科技史反思与STS新范式”分论坛从历史视角重新审视科技发展历程,探讨科技史与STS研究的方法论融合。各分论坛报告内容丰富多元,视角新颖独到,充分展示了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活力,不仅拓展了研究边界,也彰显了科技史学科在科学教育等社会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具体发言题目见网络版会议议程 https://mp.weixin.qq.com/s/LT6ILppWKDqqRxsM5us0lA )
线下会场
在会议总结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关瑜桢副教授、中国气象局陈正洪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苏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分别做了分论坛总结汇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郭佳宏副院长表示,该校STS团队将持续发挥跨学科优势,推动STS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专委会(筹)负责人刘孝廷教授最后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会议议题多元、视野前瞻,充分展现了学科新老传承的活力;面对STS学科在中国建制化的机遇与挑战,需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完善组织架构及强化高校协作平台,系统推进学科建设。
据悉,此次会议是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十余年来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示了学科建制化后的蓬勃发展态势,也探索了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为今后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