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代以来的英国,不但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与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特别是19世纪英国在科技体制、社团发育、工程师培养模式等建制化方面的探索。本期刊发三篇相关论文。第一篇“英国科学的衰落:19世纪英国科技体制的危机与改革”,反映了英国科学界居安思危、不断反思和改革的群体意识与行动;第二篇:“19世纪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研究了英国一个重要的科技社团——电气工程师学会的发育过程,也涉及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一代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第三篇“从‘干中学’到‘学后干’——简析斯蒂芬森父子两代铁路工程师的成长经历”,研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铁路工程师成长经历,揭示了从自然生长模式到社会有意识培养模式的转化。
(专题策划:王大明)
摘 要:19世纪30年代,查尔斯·巴贝奇在《英国科学的衰落》一书中提出英国科学衰落论。从科技体制史视角分析该文献,本文认为当时阻碍英国科学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私人资助科学的机制及其引发的科学业余性问题。巴贝奇的改革思路暗示,只有将科学资助转变为国家资助模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科学的处境,并从科研经费与人才资源、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给出了相应建议。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19世纪英国政府资助科学的进程,促进了科技人才培养与专业队伍建设,推动了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创建和皇家学会的改革。
关键词:查尔斯·巴贝奇 19世纪 英国科学 科技体制 科学资助
摘 要: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报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的逐渐壮大,弗朗西斯·博尔顿、查尔斯·西门子等8名创始人于1871年组织成立电报工程师学会,1888年更名为电气工程师学会。学会以“为了电气和电报科学的全面发展,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和思想交流”为宗旨,承袭实验哲学传统,通过出版与印刷、演讲与展览、实验与发明等方式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活动,在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学会发展史的视角,梳理学会的成立缘由、核心成员、组织结构、早期活动、历史地位,并探析学会长期存续的影响因素,为研究19世纪英国电气科学、技术与工业之间复杂互动关系提供重要案例和历史视角。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 电气科学 科技社团
摘 要:从19世纪初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第二阶段即铁路建设大潮,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队伍即铁路工程师群体的形成。作为一项全新事业的铁路建设,其专业人才队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从英国号称“蒸汽机车之父”的发明家、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的不同成长经历有所反映。其成长特点是初创的第一代人往往是“干中学”模式,而迭代后的下一代开始转变为“学后干”模式。
关键词:工业革命 铁路工程师 乔治·斯蒂芬森 罗伯特·斯蒂芬森
摘 要:文章围绕整合信息理论近年来引发的伪科学争议,梳理了该理论与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弱整合信息理论及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间的内在关联和张力。一方面,指出该理论的确存在立场激进、可应用性较差以及部分不可证伪等问题。另一方面则强调该理论具有良好的实验实证传统,且能够独立推导出可检验预测,同时具有对新理论的启发潜力等积极面相。此外,论证了学界对该理论具有泛心论倾向的指责并非全然站得住脚。因而建议学界对整合信息理论保持开放态度,进一步关注其实证潜力,至少在当前的情况下,不宜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以否定其积极价值。
关键词: 整合信息理论 对抗性合作检验 伪科学 泛心论
摘 要:长久以来,符号主义方法一直占据着常识推理领域的主流地位,而联结主义方法一直被批评不具备复杂推理能力。然而,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兴起,联结主义方法在常识推理方面的表现超越了符号主义方法,展现出了复杂推理的能力。从常识推理的视角对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介绍了两种方法解决常识推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分析二者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个实例来解释符号主义方法所面临的困难,并与联结主义方法进行对比;最后从常识推理表现、知识表示方法、知识获取方式、推理方式、可解释性和创造性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并探讨了两种方法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 符号主义 联结主义 常识推理 语言模型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