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19922
本期目录
  • 技术发明的年龄谱研究
    <正> 近代以来,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今天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形态,技术发明是技术进步的质的飞跃点,技术进步就是由无数的技术发明以及它们的扩展所构成的。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发明的反思,形成了诸如“发明的源泉”、“发明的动力”、“发明的方法”、“发明的诀窍”等诸多关于“发明学”的研究内容、源泉、动力、方法和诀窍揭示的是技术发明的外部条件和发明家的个人素质,发明家作为一个人,还要受到从盛到衰这一自然规律的约束。本文试图对技术发明的年龄谱作一分析,以得出发明家从事发明的最佳年龄区间以及不同时代发明高峰的年龄区间的变化。所谓“年龄谱”,无非是指从某一年龄始到某一年龄止,其间似乎构成为一个谱系而已。 更多还原<br/>
    作者: 姜振寰        
    卷期: 1992
    页码: 35-40
  • 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
    <正> 解放初期,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的高潮之中,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1952年下半年,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刚刚结束之后,开始了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p.71)当时任高教部部长的马叙伦先生曾撰文总结:“这次院系调整是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类专门人材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迭,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能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2],p.19) 更多还原<br/>
    作者: 张藜        
    卷期: 1992
    页码: 40-48+80
  • 中国天学的起源:西来还是自生?
    <正> 对于古代中国天学史的研究,即使就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至少也可认为在乾嘉诸儒考据之学中已发其端。此后延绵不绝,直至今日。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如此长久的传统之下、如此众多的论著之中,中国天学的起源问题(就本文标题所指的意义而言)几乎始终是被回避的。而在少数论及此事的中国学者那里,该问题的答案又几乎总是早已被预先设定——自发生成。至于如何发生与生成,则通常只有三言两语的文学性描述和推测。这一状况直到当代权威著作中仍无改变,只是改用一些较为现代的话头而已。与中国学者的情形成为鲜明对比,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天学的起源问题却数百年来一直兴趣不衰,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有些在当时还引起过相当的轰动。随着时光流逝,他们的 更多还原<br/>
    作者: 江晓原        
    卷期: 1992
    页码: 49-56+80
  • 吉布斯和他对科学的贡献
    <正> 约瑟亚·威纳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是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闻名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他的名著《统计力学基础原理》,将热学的(唯象的和分子运动论的)两个基本方面统一到一个整体中,完成了经典物理的又一次伟大的综合。经典物理大厦的三大支柱,也因此而宣告最终完成。由于吉布斯伟大的贡献,他于1901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Copley奖章,这也许是当时科学界最高的奖赏。1950年,纽约大学的伟人堂树立了吉布斯的半身青铜像,他的功绩终于为美国人首肯。本文拟根据吉布斯的生活和工作的轨迹,追忆这位伟人的品德和贡献。 更多还原<br/>作者二:段永法&nbsp;&nbsp;武汉雷达学院基础部<br>作者三:肖明&nbsp;&nbsp;湖北省教育学院物理系<br>
    作者: 杨建邺        
    卷期: 1992
    页码: 57-67
  •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总览》一书即将出版
    <正> 一部旨在全面反应中国科学技术现状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总览》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总字数逾200万的辞书精选整理了现存于中国科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档案情报部门中浩繁的汇编资料和零散数据,分9篇15卷6500多个辞条再现中国科学技术的各个侧面。其中包括建国42年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国家主干科研机构、民间科技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科技传播媒介(科技报刊、期刊、科技出版单位)、国家对科技的管理及相应的政策 更多还原<br/>
    作者: 编委会编辑        
    卷期: 1992
    页码: 6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