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9
本期话题
全球科学史的编史学转换

20世纪以来,科学编史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内在主义”“外在主义”到“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再到近年来兴起的“全球科学史”,科学史学家们不断扩宽研究视野,打破认知边界,更全面、多维、深入地去探索科学和知识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进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本期的三篇文章围绕科学史研究的实践、方法和视角展开讨论,介绍国际科学史编史学研究的特色和经验。第一篇论文张志敏、刘兵聚焦科学史期刊ISIS中与全球史有关的特刊,探讨科学史界对“全球史”这一史学概念的研究和应用。作者认为,全球史从空间上为科学史家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但同时也对既有的研究路数进行修正和框定,给科学史编撰带来重大的变化,需要对其做深入研究。第二篇安洙英、徐韵文一文在梳理科学史领域“全球转向”的认识框架和观点的基础上,论述“多中心”世界的这一构想对自然知识全球史的意义,探讨如何在“联系”和“比较”的视角下书写各地的科学史,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第三篇论文徐娅楠、张柏春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俄罗斯(苏联)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动因、学术风格及研究转向,为读者展示俄罗斯(苏联)科学院在1932年前探索科学史学科建制化的主线。作者强调,俄罗斯(苏联)的科学史学家为开拓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梳理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形成及其特定与境。第四篇论文郭荣茂指出,转向后库恩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亚文化视角,可以扩宽科学史编史学的研究视野,为最终找到消弭内外史争论的合理途径奠定基础。这四篇文章所反映的国际经验应当对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有所启发。


本期目录
  • 大数据技术应用对人类思维品质的影响分析
    <p>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着自然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对人类思维品质的冲击更甚。思维品质可归结为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个方面。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大数据技术对人类思维品质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思维灵活性从开放性走向了封闭性,思维创造性从价值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思维深刻性从因果性走向了相关性,思维批判性从自主性走向了依从性。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分析视角,挖掘人类思维品质异化的根源,由此寻求人类思维品质兼容并蓄的可能出路。</p><p>关键词:大数据技术&nbsp; 思维品质&nbsp; 智能时代&nbsp; 智能技术</p><p><br/></p>
    作者: 邱德胜   耿慧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81-88
  • 人类生物样本库材料转移协议:实践考察与治理探索
    <p>摘 要:在人类遗传研究活动中,人类生物样本库通常与研究者签订材料转移协议,由此对人类生物样本和/或数据的移转、使用目的与方式等相关事项进行具体约定。对人类生物样本库情境中材料转移协议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有助于总结和提炼出材料转移协议签订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由于材料转移协议关涉诸多利益相关者,其文本涵括人类生物样本和/或数据的提供、接收与存储使用、隐私保护与保密、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费用、保证与责任等诸多条款。因此,有必要引入治理理念,材料转移协议既可以作为人类生物样本库的治理工具,又应当作为治理对象得到有效的治理,从而合理界定材料转移协议的功能范围,实现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p><p>关键词:材料转移协议&nbsp; 人类生物样本库&nbsp; 科技伦理治理&nbsp; 治理工具&nbsp; 治理对象</p><p><br/></p>
    作者: 伍春艳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89-97
  • 智能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逻辑与内在潜质
    <p>摘 要: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者关系认知宽泛模糊不仅影响战略规划的清晰度和科学性,导致产业和企业在执行时的低效甚至无效,而且失去智能化融合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机,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此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针对三者关系区分不当造成的后果,本文在厘清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三者的迭代演进逻辑,并从技术范式、架构体系和融合能力三个维度对三者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进行对比,论证智能化是最具潜质的融合模式,在此基础上从融合指数、驱动因素、效应评估和路径优化四个方面建构智能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框架。</p><p>关键词:人工智能&nbsp; 战略性新兴产业&nbsp; 融合潜力&nbsp; 迭代演进</p><p><br/></p>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98-109
  • 知识民主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p>摘 要:知识民主化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于20世纪末,回应了20世纪中叶以来大科学发展中社会因素的彰显以及科学知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从而深刻影响了公共决策。知识民主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利用公众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优化公共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知识的预设性偏见和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上,通过采取一定的知识民主化程序,对专家知识与公众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调和,以服务于风险社会下日益复杂的公共决策需要。</p><p>关键词:科学知识&nbsp; 不确定性&nbsp; 公共决策&nbsp; 知识民主&nbsp;</p><p><br/></p>
    作者: 田喜腾   尚智丛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110-116
  • 潘承洞:中国数论学派的杰出代表
    <p>摘 要: 潘承洞主要致力于解析数论的相关研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青年数学家,他先后证明了(1+5)和(1+4)命题的成立,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推动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山东大学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关键词:潘承洞&nbsp; 哥德巴赫猜想&nbsp; 数论&nbsp; 科学家精神&nbsp; 科学管理</p><p><br/></p>
    作者: 赵晨   高奇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117-124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