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9
本期话题
全球科学史的编史学转换

20世纪以来,科学编史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内在主义”“外在主义”到“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再到近年来兴起的“全球科学史”,科学史学家们不断扩宽研究视野,打破认知边界,更全面、多维、深入地去探索科学和知识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进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本期的三篇文章围绕科学史研究的实践、方法和视角展开讨论,介绍国际科学史编史学研究的特色和经验。第一篇论文张志敏、刘兵聚焦科学史期刊ISIS中与全球史有关的特刊,探讨科学史界对“全球史”这一史学概念的研究和应用。作者认为,全球史从空间上为科学史家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但同时也对既有的研究路数进行修正和框定,给科学史编撰带来重大的变化,需要对其做深入研究。第二篇安洙英、徐韵文一文在梳理科学史领域“全球转向”的认识框架和观点的基础上,论述“多中心”世界的这一构想对自然知识全球史的意义,探讨如何在“联系”和“比较”的视角下书写各地的科学史,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第三篇论文徐娅楠、张柏春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俄罗斯(苏联)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动因、学术风格及研究转向,为读者展示俄罗斯(苏联)科学院在1932年前探索科学史学科建制化的主线。作者强调,俄罗斯(苏联)的科学史学家为开拓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梳理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形成及其特定与境。第四篇论文郭荣茂指出,转向后库恩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亚文化视角,可以扩宽科学史编史学的研究视野,为最终找到消弭内外史争论的合理途径奠定基础。这四篇文章所反映的国际经验应当对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有所启发。


本期目录
  •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自然性”问题的厘清与辩驳
    <p>摘 要:道德增强派与反增强派之间的博弈一直在持续,反增强派以“不自然”作为反驳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技术的应用时,多从“自然道德被作为人为之物、道德医学化对道德疾病的等同、人性尊严受损与人格同一性的断裂”等方面进行论证,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增强派以“纳入科学研究范围、顺应大众的常见技术、道德治疗的优手段”为理由所作的“自然”角度的论证,也有较大漏洞,易被二次反驳。症结在于,以“自然性”作为一条规范性论据去支持与反对道德增强技术是缺乏说服力的,由于“自然”概念本身的歧义性与复杂性,对自然与非自然的判定标准及适用界限未达成统一,易陷入将其作为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误区。</p><p>关键词:道德增强&nbsp; 自然&nbsp; 道德医学化&nbsp; 人格尊严</p><p><br/></p>
    作者: 陆慧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40-47
  • 整合认知科学成果的科学可视化认识论
    <p>摘 要: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p><p>关键词: 科学可视化&nbsp; 认知&nbsp; 认识论</p><p><br/></p>
    作者: 徐奇智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48-55
  • 严格指示词、自然种类名与人类语言
    <p>摘 要:指称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考察了黄金、食盐、水等常见自然种类名的指称,“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在此存在重要差异。“历史-因果”理论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共识”所确定的自然种类“内在结构”具有逻辑必然性,“内在结构”决定了自然种类的本质。然而“内在结构”会随着科学进步被不断“重新发现”,新发现表明水、食盐都不符合“严格指示词”的预设,这动摇了其理论基础。指称取决于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与运作规律:“社会建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信息的有效编码、高效传递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标。自然种类名是一种可以汇聚旧识、容纳新知的“约定”,而无需“一种永恒不变的结构或本质”之承诺。</p><p>关键词:指称&nbsp; 摹状词&nbsp; 当代科学认识论&nbsp; 适应器&nbsp; 社会建构</p><p><br/></p>
    作者: 郭喨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56-64
  • 苏联核计划科研体系创建述论
    <p>摘 要:苏联核科研体系是在苏联启动核计划后创建起来的,其管理机构是科技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整个体系的阶段性计划;核科研体系的核心是第2实验室和第11设计局,主要从事核反应堆与核武器的设计制造;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外围辅助机构,如第9研究院、第3实验室以及苏联科学院的相关科研机构。苏联利用其计划体制的特点调集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核科研体系的创建工作,为核武器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p><p>关键词:核计划&nbsp; 科研体系&nbsp; 苏联&nbsp;</p><p><br/></p>
    作者: 张泽宇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65-72
  • 晚明科技翻译:实践、解释与启蒙
    <p>摘 要:晚明科技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不仅涌现出众多的先觉者开展科技翻译实践,而且产生的思想远惠后世。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和李天经为代表的晚明先贤在数学、天文历法和制器技艺等翻译实践中颇有贡献。从科技翻译的内容、目的和模式出发的探赜,旨在深入解释晚明科技翻译在学术影响力以及思想启蒙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得出,晚明科技翻译促使了近代科技翻译思想和科学思想的萌芽,形成了重视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在相关翻译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思想转变。并且,为后期构建中国翻译理论和建立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p><p>关键词:晚明&nbsp; 科技翻译&nbsp; 实践&nbsp; 解释&nbsp; 启蒙</p><p><br/></p>
    作者: 张必胜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 73-80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