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以来,人与智能机器(或曰智能机器人)的关系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热点,ChatGPT更是引爆AI新时代。科技哲学、社会学、科幻文学影视等领域均成为相关讨论的重要场域。其中,科幻文学影视中的智能机器讨论并不旨在直接指导现实实践,但其学术价值以及社会和文化意义仍值得客观讨论。
本期“科幻中的智能机器叙事”专题3篇论文均从科幻文艺切入,考察人工智能的发展、欧美早期机器人叙事以及机器人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的挑战,深入审视了科学幻想视域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哲学系阿尔弗雷德·诺德曼(Alfred Nordmann)教授的英文论文“Science Fictions of Humanoid and Machinic AI”,以《弗兰肯斯坦》《银翼杀手》《人工智能》《她》《机械姬》等科幻经典为例,剖析了类人型和机器AI两种不同智能的区别、演变以及科幻作品在我们了解两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程林副教授的论文“1770年的‘人造智能’:从仿人智能事件到霍夫曼、比尔斯的早期机器人叙事”,以1770年的“人造智能”Schachtürke(“象棋土耳其人”)为讨论对象,还原这场“人造智能”跨世纪骗局背后的时代精神、它在欧美早期科幻中激起的多重波澜以及文学对仿人智能机器反思的特点,并指出,“象棋土耳其人”作为仿人智能早期代表虽在技术上并不真实,但其文化参考价值却不容忽视。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姚利芬副研究员的论文“科幻视域下机器人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的挑战”,通过考察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父母型机器人、子女型机器人和保姆型机器人,探析了机器人介入家庭后带来的亲子关系的变化。该文认为,这种新变化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如自主原则、尊重原则、关怀原则和责任原则均构成了挑战。
(专题策划:姚利芬)
摘 要:关于人工智能,可以讲述许多不同的故事。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好莱坞科幻电影发生了转变。许多早期的故事展示了对人与机器的身份认知困惑,原因是它们似乎变得出奇地难以分辨。而近来的那些故事更多围绕着失望与冲击展开,因为我们发现那些模仿以及胜过人类逻辑能力的机器所拥有的智能与人类的思考与感受大相径庭。本文接下来的观察旨在反思这一转变的重要性。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转变,即从人型到机械型人工智能,本身具有指示性。另一方面,这些电影与其说在探索两种人工智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未来,不如说它们在反思文化环境,反思那些激发或限制人工智能研究的希望与恐惧。在科幻这样一个由符号与象征、事物与作品组成的世界中,人们有各种方式来理解及定位自身。就这点而言,科幻也因此可以为技术诠释学研究,即为尝试理解人工智能及其意义与重要性,提供一个舞台或表征框架。
关键词:诠释学技术评估 类人型与机械型人工智能 机器人学 科幻
摘 要:如果能下象棋的智能机器在1770年就已面世,会在当时引发怎样的冲击?在18世纪“人机类同论”和技术乐观思维影响下,仿人自动机乃至“人造智能”从精密机械技术中演变出来。1770年的“象棋土耳其人”被誉为“世纪发明”,作为人的机械拟态和镜像它者在社会上引发了惊喜奇观与恐惑不安的撕裂效应。这种“人造智能”虽是骗局,但它是仿人智能的典型代表,直接催生了霍夫曼和比尔斯等作家早期机器人叙事中对人性的实验、解构与重新认识,通过叙事再现了现当代人在面对自我异化仿制时的危机体验和不安情绪。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造智能 象棋土耳其人 仿人智能 E. T. A. 霍夫曼
摘 要:通过考察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父母型机器人、子女型机器人和保姆型机器人,本文探析了机器人介入家庭后引发的亲子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如自主原则、尊重原则、关怀原则和责任原则均构成了挑战。机器人对亲子关系产生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1)从聚焦家庭个体之间的微观伦理,转变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宏观伦理; (2)从以情感伦理为主的亲子关系,转变为以理性共识原则为主的亲子关系; (3)须把机器人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权,作为解决新伦理关系的关键。最后,本文还认为,新伦理规则并非是对传统亲子间伦理原则的否定,而是对其补充。
关键词:机器人 自主 尊重 关怀 责任 人权
摘 要:芬伯格是著名的技术批判理论家,其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将一种霸权的技术转化为民主的技术,让更广泛群体参与到技术的设计中,实现更多参与者的利益。本文将在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讨霸权技术转化为民主技术的可能性。首先分析芬伯格的技术霸权理论,说明他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在技术中立性的外表下,维护霸权利益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说明转化技术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并对技术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芬伯格 技术霸权 利益 民主
摘 要:叙事医学为人文学科介入医学提供了一种构建性的方案,然而,尽管叙事医学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但依然需要对它做出一些批判性反思。叙事医学旨在消除医患鸿沟的理念值得支持,但需要对其认识论局限、实践困境及其差异性主张中的普遍主义特征加以反思和批判,尤其需要考虑其西方城邦理想下的叙事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差异,避免形成简单化的理论照搬与实践应用,从而限定叙事医学的适用条件,在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基础上,发展适应不同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叙事医学模式。
关键词:叙事医学 认识论 实践 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