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211
本期目录
  • 1918年大流感的英国医学应对挑战
    <p>摘 要:人们往往把1918年大流感的发展视作加速一战结束的重要因素,这是对发展过程长时段考察后作出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仅仅指出这一过程所呈现的战时特征只是对大流感问题研究的开端,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探究大流感在一战的阴影之外,对各国灾疫应对促生的国家之制及医学应对范式的改变。作为拥有当时最发达公共卫生机构之一的英国医学界,面对1918-1919年的流感疫情,一方面自觉地以科学和理性为导向,另一方面则坚持配合战时军事人口的强制流动,这种看似矛盾的战时关系在细菌学革命之后的乐观主义与英国正统医学应对大流感的争议中尽显。</p><p><br/></p><p>关键词:1918年大流感&nbsp; 英国医疗体制&nbsp; 公共卫生&nbsp; 一战</p><p><br/></p>
    作者: 安永娜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 47-54
  • 癸丑学制下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制度的建设与施行
    <p>摘 要: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代纺织工业教育的雏形,其从属于癸丑学制,承接清末,效仿日本,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民初中国纺织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革新。相比清季癸卯学制,癸丑学制下的纺织工业教育在体系划分、修业年限、研修课程等方面更为精细,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具有精细化和实用化的特点。在施行层面,基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工业水平大相径庭的国情,各地教育机构关于纺织学科的学程和课程设置方案有所出入。厘清癸丑学制下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内容、施行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p><br/></p><p>关键词:纺织工业教育&nbsp; 民初教育制度&nbsp; 癸丑学制</p><p><br/></p>
    作者: 赵博翀   邓可卉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 55-61
  • 从山西大学校到中央地质调查所 ——孙健初学术身份转变的社会条件与内在动因
    <p>摘 要:孙健初是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之一。经多次实地勘查后,他探明了玉门油田,为玉门油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学界论述了孙氏对我国石油工业,尤其是玉门油田的贡献,但对其自山西大学校毕业后至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的论述较少。本文依据孙健初的论著等史料,聚焦于孙氏地质学事业的起始阶段,在回顾其地质学术身份重大转变的基础上,分析并论述实现这一巨大跨越的社会条件、内在动因及其现实启示。</p><p><br/></p><p>关键词:孙健初&nbsp; 山西大学校&nbsp; 中央地质调查所&nbsp; 社会条件&nbsp; 内在动因</p><p><br/></p>
    作者: 吴斗庆   李涛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 62-68
  • 中外区域技术创新知识图谱比较研究
    <p>摘 要:区域技术创新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领域已积累较为丰富的文献,但缺乏系统性梳理和延续性描述,也缺乏中外的对比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国内外各十本代表性期刊在1998-2020年收录的区域技术创新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从规模维度上看,该领域的文献正逐年递增,国内学者多以独立研究为主,而国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高;从分布维度上看,国内研究的高频词主要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等,而国外研究的高频词主要有“research and development”“networks”“regional innovation”等;从趋势维度上看,国内研究经历了创新理论建构期、创新能力应用期、创新深化探索期,国外研究则经历创新知识转化期、创新范式演化期、创新全面开放期。</p><p><br/></p><p>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nbsp; 知识图谱&nbsp; 可视化分析&nbsp; 中外比较</p><p><br/></p>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 69-83
  • 论“社会实验”的特征及其伦理建构路径
    <p>摘 要:科技引入社会的理想结果是稳定于人类社会所期望的状态。当前,具有社会变革效应的新兴技术其潜在风险、道德问题与困境往往是在社会中应用方才显现,这使得技术对社会的嵌入有了“社会实验”的特征。近来,西方学者提出了“负责任社会实验”的科技治理理念:通过探究“社会实验”的道德合理性来为不确定技术的应用提供行动规范,但前提是要明晰实验的实践特征,才可能得出新的实验伦理规范。新兴技术引入社会是对客观世界的改变,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实验”区别于追求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实验,因而“负责任社会实验”得以可能,既不能完全移植后者的实践范式,也不适用传统实验伦理原则。本文的重点是要揭示“社会实验”的特征,根据实验设计的三个必备要素:场景、目的、过程,与传统科学实验展开比较,进而尝试提出“社会实验”伦理规范的建构路径。</p><p><br/></p><p>关键词:新兴技术&nbsp; 社会实验&nbsp; 科学实验&nbsp; 实验伦理规范</p><p><br/></p>
    作者: 俞鼎   李正风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 84-9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