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2 月 12 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京召开创新发展研讨会,特别邀请了科学史领域的青年学者为杂志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此次会议期间,我们请这些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结合自己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谈一谈国际科学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科学史学科未来的期望,从而形成了眼前的这一期“科学史学科发展笔谈”专题。这里我们在广义上使用“科学史”一词,它包含了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
万兆元介绍了牛津大学的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凸显出科学史博物馆在科学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黄相辅相继介绍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与技术研究系、英国科学史学会以及中国台湾的科学史研究概况,展示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等多学科交叉的吸引力和爆发力。陆伊骊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史研究为参照,探讨了科学史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进而精准地指出了中国科学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王安轶介绍了柏林工业大学的科技史教学与研究,强调重视理论与方法是德国科技史研究的基本特质,而这一点恰好有助于矫正国内科技史界“重史料、轻理论”的积习。袁玮蔓以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的医学史研究为例,探讨了德国医学史学科发展的特点,希望中国医学史研究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和建制化,并更多地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除了专题的五篇文章之外,本期的科学技术史栏目还刊登了沃尔夫冈·科尼希的“德国的技术史研究”一文,全面介绍了德国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这些文章以语境主义的手法描绘出英、美、德各国科学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借鉴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得失,我们期望未来的中国科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将会更加独立、开放、包容和多元,突破固有的学术传统或谱系,建立众多可延展的研究范式,变得更加充满活力而富于流动性。
(专题策划:柯遵科)
摘 要: 哈斯勒·惠特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拓扑学家,1982年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惠特尼在图论、可微映射、代数拓扑、几何积分、奇点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微分流形的拓扑学,使得拓扑学的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惠特尼与中国数学家有着深刻的学术联系,因而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惠特尼 微分拓扑 嵌入定理 纤维丛 示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