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24
本期话题
2022年第4期专题:科学史发展笔谈

       2020 年 12 月 12 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京召开创新发展研讨会,特别邀请了科学史领域的青年学者为杂志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此次会议期间,我们请这些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结合自己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谈一谈国际科学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科学史学科未来的期望,从而形成了眼前的这一期“科学史学科发展笔谈”专题。这里我们在广义上使用“科学史”一词,它包含了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

       万兆元介绍了牛津大学的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凸显出科学史博物馆在科学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黄相辅相继介绍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与技术研究系、英国科学史学会以及中国台湾的科学史研究概况,展示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等多学科交叉的吸引力和爆发力。陆伊骊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史研究为参照,探讨了科学史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进而精准地指出了中国科学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王安轶介绍了柏林工业大学的科技史教学与研究,强调重视理论与方法是德国科技史研究的基本特质,而这一点恰好有助于矫正国内科技史界“重史料、轻理论”的积习。袁玮蔓以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的医学史研究为例,探讨了德国医学史学科发展的特点,希望中国医学史研究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和建制化,并更多地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除了专题的五篇文章之外,本期的科学技术史栏目还刊登了沃尔夫冈·科尼希的“德国的技术史研究”一文,全面介绍了德国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这些文章以语境主义的手法描绘出英、美、德各国科学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借鉴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得失,我们期望未来的中国科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将会更加独立、开放、包容和多元,突破固有的学术传统或谱系,建立众多可延展的研究范式,变得更加充满活力而富于流动性。

                                                                                 (专题策划:柯遵科)


本期目录
  • 阐释自然:19世纪英国动物学知识与图书的发展探析
    <p>摘&nbsp; &nbsp;要:时至19世纪,博物学的发展态势颇为良好。其中,人们对动物的关注不断深入,积累了可观的动物知识;而随着伦敦动物学会的成立,专业的动物园、博物馆也日益成为动物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当时学者们的书写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发表或出版,被加工成插图精美的博物学著作,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动物学知识的积累与扩散,既体现了英国传统文化基底的部分特质,也促使19世纪的英国人更多地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p><p><br/></p><p>关键词:19世纪英国 动物学 知识与图书 宗教因素</p><p><br/></p>
    作者: 徐桑奕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 63-69
  • 情侣机器人的伦理争论及其反思
    <p>摘&nbsp; &nbsp;要:近年来,学术界颇为关注情侣机器人的理论研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并销售情侣机器人。各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接受情侣机器人,但总的来说比例并不高。关于情侣机器人的伦理争论焦点主要有,女性客体化问题、同意与强奸问题、欺骗问题、社会孤立问题,以及是否应该禁止使用等问题,正反两方均有支持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积极性行为、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技术等理论主张,通过使情侣机器人成为人工道德行为体、划定研发与应用底线、促进伦理规范的发展进步,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等途径,防范与规避情侣机器人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p><p><br/></p><p>关键词:情侣机器人 伦理争论 伦理风险 风险防范</p><p><br/></p>
    作者: 杜严勇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 70-79
  • 从卢德工人、新卢德派到数字工人 ——技术批判的建构主义思路探析
    <p>摘 要:对劳动与工作形态的影响是现代技术作用于社会的主要方式,在这个领域中,技术的设计过</p><p>程得以进一步评估和建构,关注与技术相关的劳动群体变迁能够启发对这两方面论题的深思,并探索技</p><p>术建构论的潜能。以此为依据,通过分析卢德运动提出了技术是借由扰乱劳动者的“本体性安全”和技</p><p>能的“恒常性”来促使劳动者发生转型的,接着在反思新卢德主义的核心立场时,发现它虽然没有对劳</p><p>动关系给予足够重视,但启发了一种“亚文化”浪漫主义式的反技术思路。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一方面</p><p>延续了劳动群体变迁过程的特征,另一方面蕴藏数字技术批判建构主义的方向;通过国家对资本垄断角色</p><p>的规制以及公众参与式的技术反思,可以探索数字时代技术批判的前景。</p><p><br/></p><p>关键词:卢德运动 新卢德主义 数字劳动 技术批判 互联网</p><p><br/></p>
    作者: 谢榕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 80-89
  • 区域智慧专业化“成长云”的形成 ——区域创新发展的起点
    <p>摘 要:智慧专业化“成长云”的载体是经过筛选的区域优势领域,这些领域须同当地现有发展能力</p><p>相结合,具有同质的比较优势,以及具备优良的特定产业相关性。经过这三个条件检验的优势领域,才</p><p>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种子,即“成长云”的云核。云核成云的过程是一个三维立体发展的过程。第一</p><p>维是优势领域纵向的价值链延伸;第二维是横向的相关产业集群;第三维是整个专业化集群的产值持续增</p><p>值。三维结构综合发展,相互促进,构成“成长云”的初级形态。“成长云”成型之后,具有结构稳定、</p><p>成长性良好以及战略支撑坚实等特点,并朝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前进。</p><p><br/></p><p>关键词:智慧专业化 区域优势领域 成长云 三维结构</p><p><br/></p>
    作者: 黎越亚   钟书华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 90-101
  • 数字化社会的乌托邦幻象与合理重建
    <p>摘 要:数字化社会的真实情境既包含信息共享、个人赋权、文化多元、城市互联等积极赋能,又包括隐私透明、资本裹挟、虚假民主、社交异化等消极势能。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社会建构功能、推进智能社会文明转型,须批判审视数字经济的繁荣幻象、虚拟世界的自由民主幻象、数字文化的丰饶假象等数字乌托邦幻象, 挖掘其形成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根源,并从技术负责任创新、制度变革、重建文化生态和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乌托邦精神等方面协同推进数字化社会的整体化建设,构建一个透明高效、协作共享、深度参与、责任共担的数字化未来。</p><p><br/></p><p>关键词:数字化 技术 社会 乌托邦</p><p><br/></p>
    作者: 邬晓燕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 102-108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