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柯遵科
作者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论文
  • 达尔文研究中的编史学变迁
    本文简要介绍了和达尔文相关的历史研究从思想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到语境论的科学史的发展过程,讨论了这一过程中史学思想和研究方式的转变,重点评介了历史学家约翰.格林和罗伯特.杨的主要工作。
    作者: 柯遵科      
    卷期: 2007
    页码:72-77+112
  • 从科学慈善机构、科学会所到中上阶级的科学学院——英国皇家学院的早期历史研究(1799-1810)
    英国皇家学院在创办初期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1802年从面向下层民众的科学慈善机构蜕变为上流社会的科学会所,随即又于1810年转变为面向中上阶级的科学学院。1810年的改革之后,民主的会员制取代了世袭的业主制。自此,皇家学院的体制稳定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大讲堂、图书馆和实验室是皇家学院的主要活动场所,接纳女性听众和开放实验室是皇家学院在当时的两项创举。伦福德伯爵、伯纳德爵士、班克斯爵士和戴维爵士在皇家学院的创办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戴维推动了皇家学院从科学普及向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并重的转变,最终法拉第确立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作为皇家学院的两大主要任务。
    作者二:李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 柯遵科      
    卷期: 2012
    页码:16-22+125
  • 中国科学社的兴亡 ——以《科学》杂志为线索的考察
    摘 要:中国科学社最初依靠革命的报刊网络来出版发行《科学》杂志,归国后则借助江浙地方实力派、立宪派的资助建立图书馆和生物研究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益于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它初步实现了发展中国科学的计划。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科学》杂志积极配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展宣传工作。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社还是最终宣告解散。通过对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的重新描述,本文试图阐明中国科学社在推动中国科学职业化和专门化的进程中,其发展历程与国内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因素,特别是来自英美两国的影响。另外,随着中国科学职业化的发展,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也被迫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角色与功能。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  《科学》杂志  立宪派  国民党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第二作者:李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 柯遵科      
    卷期: 2016
    页码:21-33
  • 赫胥黎与不可知论

    摘 要:“不可知论”一词由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为了回应形而上学学会中的争论,他创造了这一

    术语以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赫胥黎的不可知论是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继承和挪用,是一种以知识的局限

    性为核心的认识论。这也是它不同于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19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等的主要原因,赫胥黎由此将自己和这些哲学思想区别开来。赫胥黎的不可知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复杂,

    不能用简化的“冲突模式”来描述和解释。


    关键词:赫胥黎 不可知论 康德 斯宾塞 科学与宗教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109-117
  • “有机合成工业复合体”与毒气战的兴起 ——以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为中心的考察

    摘 要:19世纪后半叶德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大学、学会和公司等组成“有机合成工业复合体”,李比希、霍夫曼、费舍尔、哈伯等化学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机合成工业复合体为德国在一战中使用毒气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哈伯对德国人和军人的身份认同,并未受到其犹太血统的影响,他认为发动毒气战可使一战尽早结束。然而,英、法、美等国也迅速研制和使用毒气,毒气战成为一战中极其残酷而恐怖的一幕。一战又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毒气战使哈伯等化学家应负的社会和伦理责任更加突显,值得深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有机合成工业复合体 一战 弗里茨·哈伯 毒气战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5期
    页码:80-90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