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21
本期话题
2022年 第1期

       编者按:古今中外,人类头顶同一片天空,无尽的苍穹,曾经引起人们多少遐想。屈原发出《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就此而言,天文学是一门古老学科。古往今来,天体日月运行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引起了经久不息的研究兴趣。同时,天文学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不同社会文化精神信仰和生活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在天文学研究主题思考方法上的差异,是很有学术趣味的探索。本期专刊载文三篇,从中国古代对于黄道的研究,到中世纪印度天文学所承载的信仰使命,再到 20 世纪美国科学家在普及天文学上的努力,展现了天文与社会关系中的多个侧面。

(专题策划:王大明)


本期目录
  • 干预主义、机制与实际的性质因果
    <p>摘&nbsp; &nbsp;要: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p><p>关键词:实际因果 性质因果 干预主义因果理论 机制</p><p><br/></p>
    作者: 裘江杰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期
    页码: 1-9
  • 人工智能如何“说人话”? ——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哲学反思
    <p>摘 要: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依然面临如下问题:(1)不同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之间缺</p><p>乏融合;(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其他技术缺乏彼此融合;(3)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p><p>理技术的运作必须以“剥削”人类的智能为前提; (4)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缺乏灵活处理隐喻、</p><p>反讽、双关等修辞现象的能力。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有:(1)语言是外部世界的表征,还是言</p><p>说者内部世界的表征?(2)语言中的规则,究竟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3)语言表征与言说者的心</p><p>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何?(4)与语言表征有关的认知构架,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被“具身化”?</p><p>关键词: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认知语言学 语言哲学 大数据 图式</p><p><br/></p>
    作者: 徐英瑾   陈萌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期
    页码: 10-19
  • “科尔曼船”及其变形与社会科学的说明逻辑
    <p>摘 要:“科尔曼船”所揭示的“宏观-微观”和“微观-宏观”联结,为经验社会科学处理不同层次</p><p>的社会现象、事实、实体、性质或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结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说明图式。它的不同变形(结</p><p>构个人主义变形、机制变形、社会层次变形)分别引申出结构个人主义、因果关系类型、社会机制、社会层次、</p><p>因果力、本体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局部主义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论题,使之成为了当代探讨社会科学的说</p><p>明逻辑的一个基础范式。“科尔曼船”的复合变形可以为经验社会科学的多层次、多路径、多过程的因果</p><p>说明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p><p>关键词:科尔曼船 社会机制 因果说明 结构个人主义 方法论局部主义</p><p><br/></p>
    作者: 吴畏   石敬琳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期
    页码: 20-32
  • 对原因特异性 SPEC 量度的修正
    <p>摘 要:原因特异性是原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针对原因特异性,保罗·格里菲斯等人首次以信</p><p>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名为SPEC的量度。按照该量度,原因变量C的特异性等于它跟结果变量E之间</p><p>的共信息I(E; C)。然而,我在本文中提出了该量度的三个反例,在这三个反例中,通过SPEC获得的结果</p><p>与通过原因特异性的定性定义得到的结果相矛盾。基于此,我在SPEC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度,</p><p>我将其记作R-SPEC。按照该量度,C的特异性等于条件熵H(E|C)的相反数。为了支持R-SPEC的合理性,</p><p>我1)表明了R-SPEC与原因特异性的定性定义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2)表明了R-SPEC能够容纳前面</p><p>所说的SPEC的三个反例。</p><p>关键词:原因理论 原因特异性 熵 共信息 条件熵</p><p><br/></p>
    作者: 张鑫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期
    页码: 33-40
  • 医疗基础设施何以可能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麻疹防治史
    <p>摘 要:通过回顾我国疫苗诞生以后到“冷链”系统建立之前的麻疹防治史,研究发现,在技术基础设施外,以黄祯祥、诸福棠等为代表的国际一流病毒科学家,担当“及时报告”和“切断传播”大任的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人员(包括配合其工作的家长),以及总结经验教训并适时推广预防接种卡制度的受过良好医学和公共卫生训练的技术官僚和专家,共同构成了决定麻疹防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史为鉴,研究还同时借鉴STS基础设施研究的进展,呼吁重新重视人作为医疗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p><p>关键词:医疗基础设施 麻疹 疫苗 赤脚医生 冷链</p><p><br/></p>
    作者: 王程韡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期
    页码: 41-48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