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111
本期话题
2021年第11期 专题:社会认知前沿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如何处理和运用有关他人信息的认知过程,简单地说,研究人如何思考人。20 世纪 70 年代,归与理论在社会认知中异军突起。归与理论认为,普通人就像朴素的心理学家一样建构社会实在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80 年代,归与理论发展成心灵理论,与心灵哲学中的他心问题勾连起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理论论与模拟论之争。最近十来年,社会认知究出现了新变化,基本社会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相应地,人的感知、性格特征与刻板印象、知识归与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直接感知理论、双系统理论、联结理论、关注心灵假设(mindminding hypothesis)等成为新的理论热点。本专题旨在反映社会认知研究的新变化,它由 4 篇论文组成。劳拉·佩雷斯·列昂的《社会认知的两个问题与来自视觉艺术的反思》从视角艺术的角度探讨了“是什么构成了将某人感知为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东西的基础?”以及“是什么构成了以不同方式感知一个人的基础?”两个问题。王华平的《社会认知的知识优先进路》论证了,知识归与比信念归与更为基本。陈巍的《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指出,应该从他心的构成观来理解“直接”一词的内涵。于小涵的《读心的双系统理论》对读心的双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评介。

                                                                                                                                  (专题策划:王华平)  


本期目录
  • 社会认知的两个问题与来自视觉艺术的反思(英文)
    <p>摘要:在社会感知领域所讨论的问题中,人以何种方式被他人感知是其中的一类。称这类问题为社会感知问题。我将讨论其中的两个:&quot;是什么构成了将某人感知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东西的基础?&quot;,以及&quot;是什么构成了以不同方式感知一个人的基础?&quot;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确定了一组将某人感知为一个人的例子和视角,这些例子和视角源自对视觉艺术如何表现人的反思。我指出:(1)将某人感知为一个人主要取决于被感知的人如何设想自己和表现自己;(2)进行感知的人所进行的知觉努力。我的研究还表明,以不同方式感知人是将某人感知为一个人的必要条件。因此,将某人感知为一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是直接的、不费力的普通事情。</p><p>关键词:感知人;设想我们自己;对人的视觉表征;知觉努力</p><p><br/></p>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 1-14
  • 社会认知的知识优先进路
    <p>摘要:在社会认知中,错误信念测试被认为是判别读心的&quot;石蕊试纸&quot;。而这预设了信念归与是基本的,是理解其他心理状态的基础。此种信念优先进路与新发现的经验证据越来越不匹配。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幼儿的社会认知研究表明,知识归与比信念归与更为基本。利用他人中心无知与自我中心无知现象,本文论证了,先于信念归与的知识归与的确是一种形式的读心,因而信念优先应该被修正为知识优先。不过,不能反过来认为信念归与依赖于知识归与。实际上,知识归与很可能是由单独的简单机制实现的,以帮助认知者向他人学习、预测他人的行动,以及归与他人信念。总之,知识归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读心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强调从心理状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去理解他心。</p><p>关键词:信念归与;错误信念测试;知识归与;知识优先进路</p><p><br/></p>
    作者: 王华平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 15-23
  •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p>摘要: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有时是可见的,能够被他人直接感知。需要澄清的是,&quot;直接&quot;并不意味着在人格层面上的&quot;无意识&quot;,也不意味着亚人格层面上的&quot;镜像化&quot;,更不意味着重返&quot;行为主义&quot;怀抱。一种理想的&quot;直接&quot;内涵是接受他心的构成观,将心灵视为具有复杂结构的混合实体。对于这样一个由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身体行为构成的&quot;表达性的统一体&quot;而言,看见构成其的行为就是看见了他心的一部分。</p><p>关键词:他心问题;不可观察性原则;直接社会感知;镜像神经元;构成观</p><p><br/></p>
    作者: 陈巍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 24-31
  • 读心的双系统理论
    <p>摘要:大量证据表明,小于3岁的小孩能通过隐性错误信念测试,从而表现出对错误信念的某种理解。这产生了所谓的发展悖论:为什么3岁小孩通不过显性错误信念测试,而小得多的小孩却可以通过隐性错误信念测试?双系统理论认为,存在两个功能上不同的读心系统,即早发的系统1和迟发的系统2,它们分别解释了5岁以上的小孩为何能通过显性错误信念测试,以及小至15个月大的婴幼儿为何能通过隐性错误信念测试。双系统理论受到了已有证据的很好支持,是一个恰当的读心理论。</p><p>关键词:读心;双系统理论;错误信念测试;最小读心</p><p><br/></p>
    作者: 乔宇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 32-38
  • 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
    <p>摘要:计算机模拟具有与实验同等的地位,其可靠性问题本质上是由认识不透明性带来的。认识不透明性不是一个二元属性,而是具有程度之分的,大体可以分为认识不透明性(EO)和本质认识不透明性(EEO)。基于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具有的是本质认识不透明性,它受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的认知本质的限制;而基于主体的计算机模拟的不透明性程度除了受认知本质限制,还与主体的知识状态有关。本质认识不透明性不可消除,但主体可根据需要通过减少计算复杂性来降低其程度。计算复杂性不仅与计算模型有关,还与数学解析技术有关。</p><p>关键词:计算机模拟;认识不透明性;计算复杂性</p><p><br/></p>
    作者: 梁丽   苏湛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 39-45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