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陈巍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心智科学时代的“赫尔墨斯”: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是智利著名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心智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自创生、具身心智、生成认知以及神经现象学等观念或理论的倡导者和提出者。本文就掌握的史料从瓦雷拉的生平、学术贡献以及评价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再现了其作为心智科学时代的"赫尔墨斯"形象。 <br/>作者二:徐 燕&nbsp;&nbsp;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br>作者三:郭本禹 &nbsp;&nbsp;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br>作者四:李恒威&nbsp;&nbsp;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br>
    作者: 陈巍      
    卷期: 2012
    页码:94-102+128
  • 实验神经现象学:神经现象学的方法论实践——以癫痫发作的预测研究为例
    <p> 摘 要:神经现象学认为只有在第一人称方法与第三人称方法之间形成一种&ldquo;互惠约束&rdquo;才能有效地考察主观体验与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认知科学的方法论革命。为了检验上述主张的意义,实验神经现象学以癫痫发作预测作为切入点,尝试在癫痫发作前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其神经动力学变化之间架设起桥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ldquo;异质同形&rdquo;关系。未来的实验神经现象学方案需要区分现象学还原与内省,平衡两种方法的地位,并反思其对心理物理学的超越性。<br /> 关键词:实验神经现象学&nbsp; 方法论&nbsp; 互惠约束&nbsp; 癫痫发作预测&nbsp; 异质同形论<br /> 第二作者:浙江大学哲学系&nbsp; 李恒威<br /> 第三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脑认知实验与理论研究中心&nbsp; 袁逖飞</p>
    作者: 陈巍      
    卷期:
    页码:39-45
  • 社会机器人何以可能? ——朝向一种具身卷入的人工智能设计
    <div> <div> 摘 要:当前,AI已经在高级思维与问题解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设计与开发用于人机互动的社会机器人上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各种社会机器人的互动中感知到它是一个可以提供某种互动的自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当前的人机互动中包含&ldquo;真正&rdquo;的社会性?通过整合社会神经科学、动物行为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证据,具身卷入的社会互动观认为社会机器人的AI设计需要应对如下问题:(1)如何利用系统1直接知觉社会行为?(2)机器人的形态与生物学规律如何影响社会互动?(3)如何让社会机器人与人类建构共同任务?这将为AI在设计社会机器人上反思图灵测试的前提假设以及处理&ldquo;4W/H&rdquo;问题提供丰富启示。</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社会机器人 人工智能 人机互动 具身认知 卷入性 镜像神经元</div> <div> &nbsp;</div> </div> <p> &nbsp;</p>
    作者: 陈巍      
    卷期: 2018年1月第40卷第1期
    页码:17-26
  •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p>摘要: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有时是可见的,能够被他人直接感知。需要澄清的是,&quot;直接&quot;并不意味着在人格层面上的&quot;无意识&quot;,也不意味着亚人格层面上的&quot;镜像化&quot;,更不意味着重返&quot;行为主义&quot;怀抱。一种理想的&quot;直接&quot;内涵是接受他心的构成观,将心灵视为具有复杂结构的混合实体。对于这样一个由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身体行为构成的&quot;表达性的统一体&quot;而言,看见构成其的行为就是看见了他心的一部分。</p><p>关键词:他心问题;不可观察性原则;直接社会感知;镜像神经元;构成观</p><p><br/></p>
    作者: 陈巍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1期
    页码:24-31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