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7
本期话题
2019年07期“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专题

2018年11月底公布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引发了轩然大波,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大众舆论都几乎一边倒地提出谴责,并激烈讨论此实验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和后果以及基因编辑活动的伦理规范和制度约束。本刊特针对该热点事件邀请国内数位专家学者撰文,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反思。陈晓平教授倡议在生命伦理中引入“生殖系基因编辑禁止原则”,并主张将这些伦理原则奠定在自然宗教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高良博士等学者系统地梳理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的各方批评焦点、贺建奎的辩解及其伦理逻辑,在批驳贺建奎辩解的同时也反思既有伦理原则的缺陷与改进的可能;陆俏颖博士剖析了舆论在讨论贺建奎实验时所表现出的基因本质主义思维倾向,以期缓解大众由于这种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风险的过度恐慌。三篇论文分别从形而上学、伦理逻辑和认知偏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富有洞见的考察。

本期目录
  • 试论人类基因编辑的伦理界限 ——从道德、哲学和宗教的角度看“贺建奎事件”
    摘  要:现行的基因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有许多合理之处,如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严格限制和对增强性基因编辑技术的禁止。但是,对于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行的基因伦理学虽有警告,但却不加禁止,甚至在其大方向上给以鼓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不足或缺陷。为此有必要引入“生殖系基因编辑禁止原则”。这些基因伦理原则是以自然宗教和人类中心主义为其形而上学基础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持人类基因池的纯洁性。自然宗教是与科学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广义宗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的。为从源头上杜绝“贺建奎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为规章制度奠定适当的形而上学基础。
     
    关键词:基因编辑  生命伦理学  贺建奎事件  自然宗教  系统功利主义
    作者: 陈晓平        
    卷期: 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1-13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伦理争议与规制原则探微
    摘  要:由贺建奎挑起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了来自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严厉批评。然而,各方对此事件的评论和反思虽然在大方向上一致,却大都杂乱分散,不成体系,缺乏学理角度上的梳理与反思。本文将从技术伦理的角度,通过涉事者分析,即通过对实验者、受试者、受实验影响的第三方的分析,利用官方原文、相关视频以及第三方评论等资料对此次事件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类与整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从涉事者三方联动的角度,对既有的伦理原则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贺建奎  伦理逻辑  伦理原则  第三方
     
    作者: 高良        
    卷期: 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14-22
  • 人类基因编辑与基因本质主义 ——以CRISPR技术在人类胚胎中的应用为例
    摘  要:贺建奎事件引发了全球生物学家、伦理学者和社会公众对于人类基因编辑的激烈讨论。贺建奎团队用CRISPR技术打开了基因编辑人类婴儿的禁区大门,该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基因治疗手段。大众舆论对此的反应透露着一种恐慌,即人们对于该技术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的恐慌。这种恐慌部分地受到了基因本质主义这一认知偏向的影响。论文首先概述CRISPR技术的历史,并介绍贺建奎团队对于CRISPR的应用。接着从认知角度探讨基因本质主义在贺建奎事件中的表现,并试图澄清其中被过度诠释的部分,以期部分缓解人们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恐慌。
     
    关键词:人类基因编辑  CRISPR  基因本质主义
     
    作者: 陆俏颖        
    卷期: 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23-30
  • 技术专家阶层的崛起: 加尔布雷思的技术治理理论
    摘  要:加尔布雷思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技术治理理论。计划体系是当代技术治理的中枢,技术专家阶层主导计划体系,通过计划手段实施技术治理。加尔布雷思也对当代技术治理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一些对策。他的技术治理理论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重构技术治理理论亦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加尔布雷思  技术治理  计划体系  技术专家阶层
     
    作者: 刘永谋        
    卷期: 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31-37
  • 自然类是稳定属性簇吗?
    摘  要:自然类本质主义与HPC理论都假定某种“基础”在自然类的认知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基础即“本质”和“因果自我平衡机制”,但无论是“本质”还是“机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最近兴起的稳定属性簇理论(SPC)主张在定义自然类以及解释自然类的认知价值过程中放弃“本质”或“机制”等基础的作用,仅仅关注属性簇的稳定性,进而试图提供自然类的一种更具统一性的因果解释。然而,自然类的SPC理论并不能真正避免某种“基础”,还会面临其他困难。通过对传统本质的倾向性解读,自然类本质主义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进化论相容,由此可以规避形形色色的自然类非本质主义替代理论。
     
    关键词:自然类  本质  属性簇  稳定性  进化
     
    作者: 陈明益        
    卷期: 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38-4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