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技术哲学与时代紧密相关,当今关于技术的哲思呈现出观点纷争、百花齐放的态势。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记录着每一个世代人类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人类观念与价值往往是借助技术人工物表达的,它反映着人与技术复杂、交织的存在论境况。技术是人的在世方式,关于它,从来都不缺少有理、有趣、有益的哲思。
本期专题收集了4篇技术哲学论文。徐秋石、田松“摄像头的开启与在场情境的建构——在线教学的技术社会学实践”从社会建构论视角讨论了社会群体驯化技术和被技术驯化的实验案例,运用场景构建的方法反思了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的人与技术的互构关系。王兴业“由恶紫到贵紫的用色之道——基于技术视角的考察”从技术史角度阐释了超越颜色本身的技术价值蕴含,逐步论证“贵紫”造价高昂的经济逻辑、罕见则贵的宗教逻辑、服定尊卑的统治逻辑、工艺稀缺的技术逻辑。臧敏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新’批判与药理学启示”讨论了斯蒂格勒以电影为媒介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思电影工业的意识操控与个性化丧失导致的“存在之痛”,尝试在药理学启发下沉思技术本质。李洋“技术范式的流变:从效果-效率原则到价值嵌入”讨论了技术范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通过梳理技术价值范式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分析论证了“功能-效率-价值”融合的新技术范式。
(专题策划:李洋)
摘 要:从正色为尊观念影响下的“恶紫”,发展到后世的“贵紫”,这是礼制色彩制度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现象。以技术为视角展开对紫色地位变迁的考察,认为紫色地位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紫色的染料难得,染制工艺繁复,这种稀缺性让它借助政治礼制和宗教因素的推动,一跃成为贵色,并长期为上层阶级所独享,而使用上的独享又进一步强化了它的至上地位。紫色地位的变迁展现出中华传统用色的独特逻辑。
关键词:恶紫 贵紫 技术视角 以色显礼
摘 要:斯蒂格勒借助电影这一新媒介做了哲学思考,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批判理论。该批判理论首先将矛头指向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工业带来的“精神灾难”,其次在批判的方式上使用了“意识犹如电影”,以说明电影为代表的数字化蒙太奇手段,对人类意识结构、知性与理性能力的同化和异化过程。最后,就批判的成因机制,他提出以电影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可复制性与超工业化”特质使得数字化的幻象将替代人的真实意志成为统治。未来的技术发展有望在“药理学”智慧的启迪下,开辟出一条既规避异化风险又彰显人文关怀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电影 意识 可复制性 辩证法
摘 要:技术范式是库恩科学范式的派生概念,基于技术范式的技术发展模式论述也多类比科学革命的所谓范式转换。正如范式之于科学发展的论述受到颇多质疑,技术范式讨论事实上也是模糊的、含混的。本质上,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和文化规约构成了技术范式的核心要素。伴随着价值转向,价值嵌入作为效果-效率原则的补充,成为技术创新的又一内核,正在形成新的技术-价值范式。这一过程的发生,从历史层面看,源于价值转向运动和技术负效应的反思;从理论层面看,由于价值理性回归技术创新;从实践层面看,价值嵌入与技术创新实践正在有益结合。技术创新的价值转向推动塑造“功能-效率-价值”三维一体的新技术范式。
关键词:技术范式 效果-效率原则 价值嵌入
摘 要:2020-2022三年六个学期从应急到常态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已成为思考教育、教-学的特别案例,可以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重维度加以讨论。根据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技术与社会之间并无截然的界线,一项技术的发明、应用和调整都是相关人群共同协商的结果。网络会议软件被用于常规教学,是对这项技术的重新阐释。使用者对上课——教-学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技术的不同使用方式,尤其表现在摄像头上。如果认为上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教和学(内容中心),也承担着共同体建构等其他功能(场境建构),则摄像头的开启就是必要的。如何利用既有技术,实现线下在场场境,乃至达成超越线下的效果,是技术社会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其理论拓展。
关键词:技术的社会建构 在线授课 教-学场境 场境建构 内容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