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话题
认知非正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知识理想在当代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研究中都没能得到重视,弗里克(Miranda Fricker)在其《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知的伦理》(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一书中探索了一种认识论与伦理学相融合的路径,系统考察了人类认知实践中的非正义问题,提出了证词非正义(Testimonial Injustice)和解释非正义(Hermeneutical Injustice):前者是指身份偏见导致听者对说者的可信度降低,后者是指社会集体解释资源的系统性缺乏使得一些人在解释其社会经历时处于不利境地。《认知非正义》自2007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了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谷歌学术被引已达8000多次,引发了哲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引述。

本专题源自2021年10月16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认知非正义”专题研讨会,集中探讨了与认知非正义紧密相关的概念和实践议题,由4篇论文构成。第一篇是弗里克专门为本专题写作的“Institutionalized Testimonial Injust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fession Myth”,文章回顾了《认知非正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渊源,进一步在群体认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论证了一个“制度化证词非正义”的概念。第二篇是白惠仁和高宇航的“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文章梳理了学界近十年来受弗里克启发所提出的诸多认知非正义概念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归置这些概念的框架。第三篇是潘磊的“物化与排他——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文章结合当代社会正义理论考察了两种关于证言非正义的解读模式:“物化式”解读和“排他式”解读。第四篇是孔成思的“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文章论证了不受道德谴责的证言非正义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何以可能。希望通过本专题的编发进一步引起学界和公众对人类知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非正义现象的关切。


观点
  •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

    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警察审问嫌疑人的标准推荐程序为例。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1-12
  • 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

    弗里克用证词非正义和解释非正义两个概念刻画了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受到她的启发,近十年来社会认识论和伦理学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这些新概念分布在知识生产、传递、接受、评价和分配等各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以弗里克的两个认知非正义概念作为标准,可以将衍生概念划分为:因身份的刻板印象引起的可信度错判和认知者错待,因群体分化导致的对某些群体的认知排斥和(认知资源)分配不公。这个概念谱系还在不断地扩展,逐渐呈现出一种无序泛化的趋势,因此,认知非正义的概念研究需要处理和回应以下四个问题:合理的刻板印象与偏见的界限、认知非正义伤害的认定、认知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情境中的认知非正义如何获得合法性。
    关键词:认知非正义  概念谱系  概念泛化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13-24
  • 物化与排他 ——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

    自米兰达·弗里克提出认知非正义的概念以来,与之相关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非正义,证言非正义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弗里克,证言非正义的核心情形均可被界定为“由负面身份偏见所导致的可信度贬损”;其首要伤害是对说者认知能力的剥夺,这种剥夺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物化”。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种“物化”式解读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关注证言非正义的主体面向而忽视了其结构面向。为克服“物化”式解读的局限性,他们提出了一种“排他”式解读。根据后者,证言非正义本质上是对特定群体及个人的认知排斥。梳理这场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证言非正义,而且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证言非正义  认知物化  认知排他  认知非正义

    作者: 潘磊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25-33
  • 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

    证言非正义是米兰达·弗里克在认知非正义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认知和伦理的交叉性问题,其中一个最典型的问题涉及对不受谴责的证言非正义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何以可能的论证。弗里克借用“行为者遗憾”的道德运气理论加以回应,却因道德运气与道德理性之间的不相容使问题再次陷入僵局。对此,尝试以弗里克所提出的证言正义的德性作为问题沟通的介质,不仅为化解证言非正义的概念分化提供了可能性辩护,也为探寻证言正义德性路径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论证。
    关键词:证言非正义  身份偏见  道德判断  道德责任

    作者: 孔成思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34-40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