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话题
2019年09期“科学实践哲学”专题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逐渐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整合国内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力量,2018年1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本专栏从中选取了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

吴彤教授的“实践与诠释”试图从科学实践哲学角度重构实践与诠释的关系。依托于劳斯的奠基性工作,论文分别以库恩和海德格尔为例比较了实践诠释学与理论诠释学。然后,作者依据实践诠释学对科学定律进行重新诠释,指出科学定律不是无条件有效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三条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原则。

通常,科学实践哲学致力于重构当前的知识观念与科学观念,对科学史与思想史关注度不足,贾向桐教授的“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与科学革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作者认为,近代实践观念的变迁对近代科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古希腊,理论、实践与创制被严格区分开来。到了近代,“沉思”与“操作”维度日渐融合,“自然-技艺”的二分法趋于模糊,这为实验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为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黄侃副教授的“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为科学实践哲学补充了认知科学的视野。作者指出,与早期计算主义不同,4E认知将认知与身体、行动、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显示出实践性、情境性、具身性与延展性等特点。这样的认知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有着较强的亲和性,它们均强调实践之于知识的基础地位。这种亲和性从源头上说来自现象学,因为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这两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未来,期待认知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能够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良性互动。

观点
  • 实践与诠释 ——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看
    摘  要:本文讨论了如下问题:1、科学实践哲学如何看待诠释与诠释学;2、实践对于诠释的意义:科学实践哲学中诠释研究;3、关于科学定律的诠释;最后,本文认为,尽管实践的诠释学应该遵循科学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地方性或局域化的语境,不应该提出或也没有普遍化的遵循原则,但的确有一些基本的认知和方法论原则:它们至少应该是:第一、切近实践对于诠释的优先性;第二、诠释者所处的环境的语境优先性;第三、对切近之事物的关注优先性。
     
    关键词:实践  诠释  科学实践哲学
     
    作者: 吴彤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1-6
  • 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具身的和延展的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与科学革命
    摘   要: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科学的革命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构成我们透视十六世纪以来科学演变转化的一把关键钥匙。随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实践哲学理念逐渐发生改变和泛化,并延展至传统理论与创制活动领域,由此在自然哲学中相对立的“沉思”与“操作”维度日渐融合起来,换言之,即阿伦特所谓的实践开始附属于理论与创制活动。在从沉思哲学向实验科学的转变过程中,“自然-技艺”二分的破除确定了实验干涉自然的合法性,而牛顿的物理学-数学进路最终取得成功则预示着实验与数学的真正结合,近代科学实践的基本范式成型,这也决定了自然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逻辑与特征。
     
    关键词:自然-技艺  实践  沉思哲学  实验科学  
     

     

    作者: 贾向桐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7-14
  • 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具身的和延展的
    摘  要: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为认知科学的“实践转向”做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实践”的名义下两者并没有走向同一条道路。借助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成果来评估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传统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实践哲学的三重特征的分析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根据。从而表明,具身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现象学的路子,延展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实用主义的路子,这两条路子都够得上说是“实践的”。
     
    关键词:实践转向  具身认知   延展认知  现象学  实用主义
    作者: 黄侃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15-21
  • 斯克拉的短暂的不充分决定论探析
    摘  要:斯克拉反对激进的不充分决定论,认为其依赖的经验等价理论并非真正可供科学家选择的理论。他提出短暂的不充分决定论指出,已有观察证据不足以使我们决定选择,即使是现有最佳的科学假说,因为其面临着尚未诞生的假说的挑战,未来的科学家会根据新观察证据的确证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了应对这一温和的怀疑论,我们可以根据保守性等合理性标准暂时持有现有假说,并通过重构其结构和形式,寻求通向真理的可能路径。斯坦福进一步提出了潜在可选理论问题,力图更连贯地看待科学理论和理论的更替。

    关键词:斯克拉  短暂的不充分决定论  保守性  重构  潜在可选理论问题
     
    作者: 顾益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22-28
  • 生物学双维主义 ——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
    摘  要: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心身关系  生物学双维主义  心灵哲学  意识  脑内世界模型
     

     

    作者: 方圆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29-36
  • 规范判断、规范动机与VM患者案例
    摘  要:内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提出第一人称的规范判断,那么必然能够激发行为动机。外在主义通过VM患者的案例表明腹内侧额叶皮质受损的病患可以提出规范判断,但是没有任何行为动机,所以内在主义是不成立的。但是外在主义无法保证VM患者确实在实验中提出了真诚的规范判断,把SCR作为测量受试者动机的指标也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所以VM患者的案例并不能真正驳倒内在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规范理论研究的旨趣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帮助人们理解规范判断、规范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并不能构成对该理论的直接反驳。
     
    关键词:规范判断  规范动机  内在主义  VM患者  SCR
     
    作者: 杨松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37-42
  • 分析不可或缺性论证: 解释差异性
    摘  要:不可或缺性论证是数学实在论者用来支持数学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论证,数学非实在论者通常也把不可或缺性论证作为反驳数学实在论者的一个重点。本文站在数学非实在论者的立场对数学实在论者的观点进行回应,通过论证物理理论和数学理论在科学理论中发挥了不同的解释作用来说明不可或缺性论证是不成功的。因此,本篇文章最终说明了不可或缺性论证无法按照数学实在论者认为的那样得出数学实体存在的结论。
     
    关键词:数学实在论  不可或缺性论证  科学解释
     
    作者: 张仑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37-42
  • 技术进步与美国“棉花王国”的崛起
    摘  要:19世纪初,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原棉产地。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值得关注,锯齿轧棉机和品种改良先后解决了原棉生产过程中的两个瓶颈,带动了原棉产量的提升。锯齿轧棉机的发明和品种改良,在技术层面上推动了美国棉花产业的兴盛以及棉花王国的崛起,并且变革了全球商品棉的流行品种。
     
    关键词:棉花王国  锯齿轧棉机  品种改良  陆地棉
     
    作者: 吴宇伦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52-59
  • 规范判断、规范动机与VM患者案例
    摘  要:内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提出第一人称的规范判断,那么必然能够激发行为动机。外在主义通过VM患者的案例表明腹内侧额叶皮质受损的病患可以提出规范判断,但是没有任何行为动机,所以内在主义是不成立的。但是外在主义无法保证VM患者确实在实验中提出了真诚的规范判断,把SCR作为测量受试者动机的指标也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所以VM患者的案例并不能真正驳倒内在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规范理论研究的旨趣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帮助人们理解规范判断、规范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并不能构成对该理论的直接反驳。
     
    关键词:规范判断  规范动机  内在主义  VM患者  SCR
     
    作者: 杨松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43-51
  • 达尔文在中国进行的心理学问卷调查和数据引用规则
    摘  要:《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是达尔文唯一的一部心理学著作,开创了表情学。达尔文提出了表情的三原理和六种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这一方法将这本书和中国联系在一起。达尔文在1867年委托英国驻台湾地区第一任领事史温侯(Swinhoe)观察中国人的表情。史温侯用两封信回答了达尔文提出的问题。作为中国较早的心理学和人类学调查,史温侯的答案被整理出来,和达尔文的引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达尔文在书中只引用了部分内容,忽略了种族间的生理和文化差异对表情的影响,史温侯也回信提出了质疑。达尔文应用问卷调查是为了论证人类不同种族表情的统一性,这一预先设定的假说可能影响了达尔文对问卷答案的筛选和引用。
     
    关键词:达尔文  表情  问卷调查  史温侯  引用规则
     
    作者: 刘红晋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60-65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