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55
本期话题

编者按:

       近几十年来,国际牛顿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牛顿手稿的数字化以及新史料的不断发掘,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科学成就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牛顿的神学思想、炼金术研究、古代历史和年代学研究等。同时,学界日渐重视牛顿思想的全球传播,研究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译介、接受与影响。这种转向不仅拓展了牛顿研究的视野,也揭示了牛顿思想的整体性及其跨文化传播的复杂面向。本专题收录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些研究趋势。席尔特的“牛顿与古人的知识”揭示了牛顿对古老知识的追寻如何贯穿其科学、炼金术和神学研究,这种观点进一步打破了将牛顿的不同研究领域割裂开来的传统做法,展现了牛顿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万兆元的“年历中的牛顿”通过考察《中西通书》,展示了牛顿学说如何在19世纪中叶借助年历这一特殊媒介在中国传播,不仅补充了牛顿学说传入中国的历史细节,也呈现了科学知识跨文化传播的独特路径。王贾曼的“让译稿说话”聚焦于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作的首个《原理》汉译手稿,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底本考证和符号对比,揭示了晚清时期科学翻译的开拓性实践与多重挑战。

       这些研究表明,随着数字人文工具的发展和更多史料的发掘,牛顿研究正经历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重要更新:手稿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视角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维度;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加强也使学界更加关注牛顿不同领域研究之间的联系。展望未来,数字人文技术的进步不仅将促进手稿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有助于发掘和整理更多史料——尤其是有关牛顿著作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语境中传播的材料。其思想如何影响了全球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著作如何被翻译、阐释和接受,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回答。

                                                                                                                          (专题策划:万兆元)


本期目录
  • 牛顿与古人的知识

    摘 要:牛顿因发现引力定律、发展数学微积分以及将自然哲学转变为现代经典物理学而备受赞誉,但他本人坚信自己并没有创造任何新东西。相反,他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古老的,是上帝在时间开始时就启示给人类的。尽管人类的堕落和随后的偶像崇拜行为意味着许多知识变得模糊不清或失传了,但在历史上,琐罗亚斯德、赫耳墨斯和柏拉图等圣贤还是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那些勤奋学习其著作的人。本文认为正是这种对知识古老性的基本信念将牛顿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如数学、炼金术以及神话和年代学研究)中从事的各种研究联系在一起。通过仔细研究牛顿的手稿以及他的一位弟子——苏格兰数学家戴维·格雷戈里——对牛顿笔记的使用,本文探讨了这些联系,指出要理解牛顿在自然哲学等领域的思想,就须非常认真对待牛顿对古人著作的研究,因为牛顿本人对待自己的那些研究是非常认真的。


    关键词:牛顿 古老知识 戴维·格雷戈里 《原理》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10
  • 年历中的牛顿:《中西通书》对牛顿学说的多面译介

    摘 要:晚清《中西通书》(1852-1866)对牛顿学说进行了多面译介,实为牛顿学说传入中国的关键一环,但主要由于资料限制,相关研究比较薄弱。1853年通书介绍了牛顿的圆锥曲线说和岁差理论,列举了牛顿的重要科学发现。1854年通书所载“万物互相牵引论”首次完整引入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详述了其天文学应用,所载“光学举要”较早介绍了牛顿的光学实验和理论。1855年至1857年通书连载的“流质重学略”含有牛顿流体力学原理。这几篇译文的原文也经过考证得以确定。


    关键词:牛顿学说 《中西通书》 “万物互相牵引论” “光学举要” “流质重学略”


    作者: 万兆元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1-18
  • 让译稿说话:《奈端〈数理〉》的内容、底本和翻译特点

    摘 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首次中译尝试是晚清科技文献翻译的一项重要实践。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作翻译牛顿《原理》,留下《奈端〈数理〉》手稿。手稿翻译了《原理》的“定义”“运动定律”和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前四章,完整引入了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本文对手稿概貌和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进而考定手稿底本为《原理》的莫特英译本,并基于多方史料从翻译动机、文本结构、术语、符号和插图等方面探析手稿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 《奈端〈数理〉》 李善兰 伟烈亚力 牛顿 《原理》 中译


    作者: 王贾曼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9-26
  • 从数据到证据:表征主义和关系主义之争

    摘 要:数据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价值在于可为相关现象、假设或理论提供证据。对于数据何以发挥证据作用,表征主义解释强调数据本身即具有表征价值,关系主义解释则强调其语境相对性。两者表面上的对立源于对其观点过分强化的误读:强表征主义坚持数据本身具有固定的信息内容,因而具有超越任何探究语境的证据地位;强关系主义则主张数据的证据地位完全依赖于探究语境,甚至只有充当证据的数据才构成数据。然而,表征主义不必然走向强表征主义,关系主义也不必然走向强关系主义。表征主义和关系主义并非矛盾,而是可以彼此兼容: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探究阶段、学科领域,而且在数据的表征价值、语境依赖性等论点上可达成一致。


    关键词: 数据 证据 表征主义 关系主义


    作者: 胡瑞斌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27-34
  • 演化博弈论中的“博弈”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摘 要: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演化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刘闯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博弈”概念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演化博弈论研究中必不可少,但在生物学的科学解释中没有地位;由于演化博弈论所使用的复制子方程与理论生态学中的洛特卡-沃尔泰拉(LV)方程具有数学等价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最好让位于不依赖“博弈”概念的、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演化理论。本文试图论证:无论是在生物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演化博弈论对“博弈”概念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技术性的“薄”定义,该定义为演化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考虑到适用范围和表征能力的差异性,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不能被使用LV方程等工具的理论所取代。


    关键词:演化博弈论 博弈 复制子方程 LV方程 表征能力


    作者: 张明君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35-4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