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55
本期话题

编者按:

       近几十年来,国际牛顿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牛顿手稿的数字化以及新史料的不断发掘,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科学成就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牛顿的神学思想、炼金术研究、古代历史和年代学研究等。同时,学界日渐重视牛顿思想的全球传播,研究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译介、接受与影响。这种转向不仅拓展了牛顿研究的视野,也揭示了牛顿思想的整体性及其跨文化传播的复杂面向。本专题收录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些研究趋势。席尔特的“牛顿与古人的知识”揭示了牛顿对古老知识的追寻如何贯穿其科学、炼金术和神学研究,这种观点进一步打破了将牛顿的不同研究领域割裂开来的传统做法,展现了牛顿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万兆元的“年历中的牛顿”通过考察《中西通书》,展示了牛顿学说如何在19世纪中叶借助年历这一特殊媒介在中国传播,不仅补充了牛顿学说传入中国的历史细节,也呈现了科学知识跨文化传播的独特路径。王贾曼的“让译稿说话”聚焦于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作的首个《原理》汉译手稿,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底本考证和符号对比,揭示了晚清时期科学翻译的开拓性实践与多重挑战。

       这些研究表明,随着数字人文工具的发展和更多史料的发掘,牛顿研究正经历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重要更新:手稿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视角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维度;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加强也使学界更加关注牛顿不同领域研究之间的联系。展望未来,数字人文技术的进步不仅将促进手稿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有助于发掘和整理更多史料——尤其是有关牛顿著作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语境中传播的材料。其思想如何影响了全球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著作如何被翻译、阐释和接受,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回答。

                                                                                                                          (专题策划:万兆元)


本期目录
  • 我国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供给的三维分析、动态演进及基本特征

    摘 要: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的安全风险加剧,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供给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供给的均衡性三维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层面的64份数字经济安全法律文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分析了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供给的三阶段动态演进过程,揭示了该供给系统的不均衡和协同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供给体系是一个矛盾驱动的复杂系统,在法律工具、法律主体和法律强度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了法律的均衡与合力,但该体系仍存在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需通过强化环境型、需求型和供给型工具的协同配合,推动法律供给系统深层次演进。


    关键词:数字经济安全 法律供给 法律工具 动态演进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98-109
  • 瓦尔特·罗德民:20世纪美国水土保持研究先驱

    摘 要:20世纪美国水土保持研究先驱瓦尔特·罗德民揭示了毁林与水旱灾荒的深刻联系。他的这一科学发现与他在中国实地考察北方毁林与饥荒问题所获得的启示密不可分。他关于土壤是文明社会存续根基的科学认识,以对侵蚀的地质范畴和加速侵蚀的科学阐释为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


    关键词:罗德民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文明兴衰


    作者: 任燕青   阎景娟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10-117
  • 意识的“时空对齐”及其神经生态理论解释

    摘 要:大脑与世界的关系是当前意识问题研究的新的焦点。伴随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哲学成果的不断涌现,一种基于时空关系的神经生态理论展露出来,主张意识源于世界与大脑之间的时空对齐。意识的神经生态理论以大脑的自发活动为前提,指出大脑具有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由此更新了脑与世界的关系。时空对齐的概念模型在生成性的维度上摒弃了意识的陈旧观念,明确了意识的必然要素,描述了意识的层级过程,进而呈现出神经生态理论的核心要义,通过生态性、对称性、现象性的阐明摆脱了意识研究的传统困境,解释了意识何以神经相关而又寓于生态。


    关键词:意识 时空对齐 神经生态理论 神经科学哲学


    作者: 尤洋   刘奇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5期
    页码: 118-12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