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张增一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基督教对进化论的反应──兼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本文以进化论的争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基督教对进化论的反应,了解西方宗教界对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阐明西方学者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 更多还原<br/>
    作者: 张增一      
    卷期: 1998
    页码:10-17
  • 伽利略与罗马教会
    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对伽利略的审判,是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事件之一。它的发生有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对西方后来的科学文化与宗教思想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对话》的审查和获准出版的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教皇乌尔班八世的政治处境和伽利略的对手们的反应,来揭示伽利略受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一波三折的审讯过程来揭示教会内部在伽利略案件上的分歧,加深对这一案件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更多还原<br/>
    作者: 张增一      
    卷期: 1999
    页码:50-58
  • 科学划界:“世纪审判”案例分析
    本文为划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法院审理阿肯色“ 5 90法案”采用的科学划界标准以及鲁斯与劳丹和奎恩之间的争论 ,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划界标准的理论探讨与司法运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以及划界问题与反伪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赞同将划界标准看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而不是去消解划界问题。 更多还原<br/>
    作者: 张增一      
    卷期: 2004
    页码:10-14+110
  • 第五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正>2006年12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武汉商贸学院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工业园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其中,有近20名学者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br/>作者二:周程&nbsp;&nbsp;<br>
    作者: 张增一      
    卷期: 2007
    页码:108-109+107
  • 论达尔文宗教观的演变
    由于进化论对宗教信仰带来的严峻挑战,达尔文个人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重点围绕着达尔文对物种变化的认识过程,以及发生在他生活中的有关重要事件,分析了达尔文宗教观的演变过程以及导致他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达尔文对物种变化的认识促使了他在认识论上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他父亲和爱女安妮的死则促使他完成了在道德上对基督教信仰的怀疑,而他晚年在信仰问题上的波动则与他顾及亲友的宗教情感有关。本文还揭示出,达尔文进化论是维多利亚时期信仰危机的结果,并且进一步加剧了这场危机。 <br/>作者二:李亚宁&nbsp;&nbsp;北方工业大学思政教研部<br>
    作者: 张增一      
    卷期: 2013
    页码:85-92+127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中国科技报道研究
    <p>摘 要: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 年至2022 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p><p>关键词: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中国 科技形象 文本挖掘</p><p><br/></p>
    卷期: 2023年4月第45卷第4期
    页码:88-98
  • 科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探析
    <p>摘要:国内学者或在不同语境中赋予&quot;科学文化&quot;不同的内涵,甚至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溯源和辨析发现,&quot;科学文化&quot;的中文来源对应狭义的科学和狭义的文化;其英文表述至少有四种,且内涵、侧重点各不相同;厘清中英文表述,有助于学术交流。本文据此建立的&quot;科学文化&quot;结构包含三部分、四层次,涵盖四种英文表述的内容。&nbsp;</p>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2期
    页码:114-121
  • 萨伽德科学理论评价的计算模型:从PI、ECHO到HOTCO的发展
    <p>摘要:萨伽德注意到了计算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似之处,他将人类思维比作计算机程序,将人类的思维结构比作数据结构,将人类的思维过程比作计算机算法,并研究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科学理论评价的思维过程,他40年的科学哲学学术生涯编写了三个包含科学理论评价功能的计算机程序,分别是PI、ECHO和HOTCO,尽管这些程序受到过质疑,但是在人工智能热潮再度兴起的今天,弄清这三个程序的原理以及适用性对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科学哲学问题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对PI、ECHO和HOTCO这三个计算程序中关于科学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及其引发争论进行评述。</p><p><br/></p><p>关键词:萨伽德;科学理论评价;计算模型</p><p><br/></p>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6期
    页码:34-41
  • 核电安全与风险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核电报道的话语分析
    <p>摘 要:基于中央级报纸《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对核电议题的报道,结合卡瓦略的媒介话语分析框架、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分析框架以及吉的“七项构建任务”,对中央政府的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两家报纸对核电安全与风险的建构是:中国核电技术是先进的,核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核电是安全的,其风险是可控的,国家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媒体报道还努力构建了在核电发展中有责任和担当的政府形象,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专家和公众之间利益一致的同盟关系。最后分析了公众参与的缺失和官方与公众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冲突问题,建议运用跨平台传播和多媒体工具,以增强与公众的互动。</p><p><br/></p><p>关键词:核电 安全 风险 媒体 政府话语</p><p><br/></p>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2期
    页码:88-97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