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 年至2022 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
关键词: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中国 科技形象 文本挖掘
摘要:国内学者或在不同语境中赋予"科学文化"不同的内涵,甚至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溯源和辨析发现,"科学文化"的中文来源对应狭义的科学和狭义的文化;其英文表述至少有四种,且内涵、侧重点各不相同;厘清中英文表述,有助于学术交流。本文据此建立的"科学文化"结构包含三部分、四层次,涵盖四种英文表述的内容。
摘要:萨伽德注意到了计算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似之处,他将人类思维比作计算机程序,将人类的思维结构比作数据结构,将人类的思维过程比作计算机算法,并研究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科学理论评价的思维过程,他40年的科学哲学学术生涯编写了三个包含科学理论评价功能的计算机程序,分别是PI、ECHO和HOTCO,尽管这些程序受到过质疑,但是在人工智能热潮再度兴起的今天,弄清这三个程序的原理以及适用性对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科学哲学问题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对PI、ECHO和HOTCO这三个计算程序中关于科学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及其引发争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萨伽德;科学理论评价;计算模型
摘 要:基于中央级报纸《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对核电议题的报道,结合卡瓦略的媒介话语分析框架、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分析框架以及吉的“七项构建任务”,对中央政府的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两家报纸对核电安全与风险的建构是:中国核电技术是先进的,核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核电是安全的,其风险是可控的,国家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媒体报道还努力构建了在核电发展中有责任和担当的政府形象,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专家和公众之间利益一致的同盟关系。最后分析了公众参与的缺失和官方与公众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冲突问题,建议运用跨平台传播和多媒体工具,以增强与公众的互动。
关键词:核电 安全 风险 媒体 政府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