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陈嘉明
作者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发表论文
  • 理解、理由与解释
    <div> 摘 &nbsp;要:文章主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论述了认识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在于,理解除了需要把握事物的规定性外,还需深入到它们的&ldquo;理据或理由&rdquo;的层面,甚至还包括把握它们的意义与价值等;理解是一种对对象的重新解释的活动。其次,论证了理解的基础并非是事实性的,它依据的是理由。理由虽与事实有关,但并不等于事实。事实是自在的、客观的,理由则既可是客观的,也可是主观的。把某种事实作为理由是经过主观的选择、解读、判断的结果。自然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理由则未必如此。可以有普遍的理由,但不存在普遍的事实。最后,探讨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理解是通过解释而形成的。理解的解释总是在不同的理由中寻找最佳的理由,因此,它在方法上属于最佳解释的推论。</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理解 &nbsp;知识 &nbsp;理由 &nbsp;解释 &nbsp;知识论</div> <div> &nbsp;</div>
    作者: 陈嘉明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10-17
  • 意向性行为中的非观察性知识
    <p>摘要:安斯康姆指出,在意向性行为中行为者不用观察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一种区别于思辨性知识的实践知识,是行动的原因。其中有两个未明确的问题;一是行为者如何无需观察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二是实践知识的&quot;知道&quot;和思辨性知识的&quot;知道&quot;有何实质区别。学者对意向所知的证据进行了分析,但这些分析显示出,难以在意向所知是行动的原因和意向所知是一种认知结果之间进行综合。本文认为,意向所知是行为者运用实践知识进行实践时对行动所具有的意识,其内容是&quot;如何做一件事情&quot;,而非&quot;是否在做这件事情&quot;;而实践知识和思辨性知识的区别也就在于,前者是引导实践的,后者则属于一种认知结果。&nbsp;</p>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2期
    页码:100-107
  • 想象力习惯、推理副词与归纳的客观化条件 ——对绿蓝悖论解决方案的评析和推进
    <p>摘 要:绿蓝悖论指经验同一且逻辑等价的证据陈述可以归纳地支持逻辑冲突的假设陈述,它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混乱而非逻辑悖论。单一偏好直觉与同等偏好直觉的冲突,其解决仍依赖对休谟遗留的“想象力习惯”思想的澄清。既有的非对称性解决方案对“想象力习惯条件句”附加了新的心理习惯,通过解释单一偏好直觉来避免假设冲突。借助互补性原理实现的完全对称性解决方案则肯定了同等偏好直觉,并且化解了假设冲突。这一推进是基于从归纳直觉的概念反思到归纳副词的语言分析的方法论改进之上的。归纳推理副词的意义包含必然性运算的逻辑形式和客观化条件的语义内容,它刻画了想象力习惯的一般结构。</p><p>关键词:绿蓝悖论&nbsp; 想象力习惯&nbsp; 推理副词&nbsp; 客观化条件&nbsp; 互补性原理</p><p><br/></p>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30-39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