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泛心论在意识研究中重新崛起,与物理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针对组合难题这一泛心论经典困境,当代哲学家尝试从多个维度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专题围绕组合难题与泛心论—物理主义之争,精选了四篇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一前沿领域的多元进展。第一篇陈晓平的“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提出系统一元论视角下的随附二元论,将传统泛心论的主体加合问题转化为系统层级论题,尝试为破解组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篇王振与杨点的“微观主体的组合不可能吗?”回应了当代泛心论面临的组合难题,指出微观主体的组合并无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尝试为长期以来对泛心论批评的概念混淆作出澄清。第三篇刘皓滢的“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如何从“泛心”回归“真心””批判了当代泛心论中难以理解的“泛心”概念,主张重新回归意识的表征性本质,以更具说明力的框架来界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第四篇王晓阳与林崧驰的“普遍泛心论、普遍物理主义与新组合问题”深入分析了新近出现的普遍泛心论方案,揭示了其仍未脱离“新组合问题”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普遍物理主义”新方案,尝试在积极吸收泛心论理论优势的前提下,提供一条有效规避组合难题的新路径。本专题兼具理论创新与哲学深度,旨在推动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展开深层对话。
(专题策划:王晓阳)
摘 要:古老的泛心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不仅在微观物理学得到响应,而且在宏观物理学和宇观物理学引起共鸣。当从概率哲学的角度把波函数所描述的概率波解释为信念波之后,诸多困惑得以消除,从而使微观泛心论得以有力的支持。詹姆斯和罗素的中立一元论对于当代泛心论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系统泛心论的启示,并从康德的先验目的论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种新的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万物皆为系统,这既是系统本体论的纲领,也是当代科学的事实,因此,微观泛心论、宏观泛心论和宇观泛心论均属以随附二元论为内部机制的系统泛心论。
关键词:泛心论 系统一元论 随附二元论 中立一元论 薛定谔的猫
摘 要:夏尼和威廉斯新近发展了一个论证,该论证表明微观主体的组合在概念上不融贯:如果微观主体发生了组合,这会导致一个矛盾即,属于微观主体的独特体验一方面将继续持存,同时又会被“消解”。基于此,他们表明微观主体的组合在形而上学层面不可能。本文将针锋相对地论证,微观主体发生组合之后并不会导致任何矛盾,因为它们之间的组合既不是化学元素的组合,也不是空间方位的组合。借此,本文继续分析了上述论证在根基上源于詹姆士对“微观主体”的形而上学刻画——一种“没有窗户”而彼此绝对区隔的简单存在;但这种刻画因其不合理地设定了“绝对简单”的微观主体概念而是成问题的。
关键词:泛心论 微观主体 主体组合
摘 要:在当代心灵哲学诸多理解意识的尝试中,泛心论式的意识理论依循罗素式一元论的框架,被认为能在物理世界中容纳意识。然而,即使泛心论能自圆其说,它将意识作为物理世界构成之基本属性的思路已诉诸了一种我们无法认识理解的意识概念。泛心论的提出是为了消除意识在自然中的“异类”地位,代价是疏远我们对于心灵的实际理解。要使意识回归可以理解的范畴,我们应从泛心论撤退到更保守、但更符合对于心灵的实际理解的立场。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将意识理解为主体对世界的一种表征,将意识性质理解为对主体表征世界的、类似于表征字符的属性。按此方案,理解意识不应依循泛心论,而应就表征和主体的本体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泛心论 意识 表征 主体 感受质
摘 要:泛心论虽然近年来受到了诸多学者青睐,被认为有望推进意识问题的解决,然而大多数泛心论者目前仍为组合问题所困。普遍泛心论是泛心论的一个最新进展,它声称可以经由对构成性泛心论的标准定义进行改进,从而避开组合问题的困扰。本文首先考察了普遍泛心论的两个主要的理论版本——高夫方案和勒洛夫斯方案,并表明普遍泛心论即便能避开(旧)组合问题的困扰,也将会遭遇一个“新组合问题”,其次构造了一种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物理主义(普遍物理主义),最后论证了普遍物理主义不但成功吸纳了普遍泛心论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避开新旧组合问题的困扰,因而能为意识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 意识问题 普遍泛心论 普遍物理主义 新组合问题 心灵哲学
摘 要:叙事伦理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力图纠正原则伦理学的缺陷。本文介绍了学者在界定叙事伦理学时的分歧与共识,探讨了叙事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关于“叙事一致性”的争论,提出用“叙事惯性”的概念取代“叙事一致性”,并主张用道德自定义和对话的方法克服叙事惯性。其中对话最理想的实现方式是叙事伦理咨询会,而咨询会的有效组织依赖叙事伦理学和原则伦理学的结合,即叙事-原则伦理学。
关键词:叙事伦理学 叙事一致性 叙事惯性 叙事伦理咨询会 叙事-原则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