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28
本期话题
2022年第8期专题:阿卡迪亚博物学

       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两部著名文集《博物学文化》和《博物学世界》看,“博物学文化”已经成为标准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二十多年,博物(学)得到科学史、环境史、人类学、自然教育、科学文化、科学哲学、保护生物学、科学传播学、自然文学、生活史等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理由不完全一致。在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学科群中多数人挖掘博物学,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与自然科学相近,可以锦上添花,补充正统探究的不足。但也有人认为,博物学之所以有魅力,恰在于它无法化归为自然科学;此时翻出古老的博物学有更大的野心:既看到了它与科学的相关性更看到其间的差异性。帝国型博物学迅速得到重视,多半因为它与自然科学接近,容易转化为正规科学史叙述;而阿卡迪亚型(田园牧歌型)博物学不大被重视,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而显得过于“肤浅”,比如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梭罗的《瓦尔登湖》、格雷的《鸟的魅力》在科学史家眼中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考虑到“自然”高于“科技”,或者考虑博物与科学之间关系的“平行论”,将会有另一番景象。复兴阿卡迪亚型博物学有助于认清科技支撑之现代性的弊病,有助于重建一种适合天人系统持久生存的自然观、人生观、发展观。《自然辩证法通讯》广泛探讨科技文化的诸层面,重视硬科技理所当然,但自然辩证法并不等同于科技辩证法,科技本身并非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本刊重视博物学文化研究,已刊出了两个专题“帝国主义与博物学”(2019 年第11 期)和“图像与博物学”(2020 年第10 期)。本期刊出三篇文章聚焦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将进一步扩展相关学术空间。第一篇讨论了与怀特类似的博物学家米特福德及其《我们的村庄》;第二篇讨论日本万叶博物学,它提供了一种感受、认知和体验自然的有趣方式;第三篇讨论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对于减少现代性风险的启示。

                                                                                                  ( 专题策划:刘华杰)


本期目录
  • 玛丽·米特福德的村庄:性别视野下的阿卡迪亚博物学
    <p>摘 要:玛丽·米特福德延续了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其代表作《我们的村庄》是文学与博物学完美融合的又一经典之作,以她生活的三里口村庄为背景,描述了乡村生活和大自然。她博览博物学书籍,以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和诗人的审美观察、欣赏和描述身边的自然世界,对自然充满真挚朴的情感,从中得到慰藉和快乐。她拒绝采用18、19 世纪女性博物学普及者青睐的书信体写作,但《我们的村庄》让读者与其一道漫步乡间,同样营造了浸入式的体验。她有着传统的性别观念,谦逊地对待自然和学识,拒斥学术化的自然写作。米特福德及其作品表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女性的阿卡迪亚博物学实践在博物学文化、生态伦理观、自然写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p><p><br/></p><p>关键词:在地性 谦逊 亲切写作 博物学文化</p><p><br/></p>
    作者: 姜虹        
    卷期: 2022年8月第44卷第8期
    页码: 1-9
  • 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在日本:从万叶博物学到里山模式
    <p>摘 要:如果说帝国型博物学的发展局限于近代西方文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则出现在人类诸文明</p><p>的博物学传统之中,其共同特征是天人和谐的乌托邦理念。对日本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的考察有助于</p><p>从非西方视角丰富其理解。17 世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东传刺激其形成了以辨物为核心的本草学传统。</p><p>19 世纪初,本草学与国学的交汇促进了万叶博物学的兴盛,幕末本草家畔田翠山可谓集大成者。万叶博</p><p>物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感受、认知和体验自然的方式。日本近代化所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激起了部</p><p>分有识之士的抗议,博物学家南方熊楠在反对运动中集中论述了神社周围的镇守之森的重要性,回应了</p><p>如何在现代社会维持日式自然的挑战。战后高速成长导致日本环境问题丛生,1970 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对</p><p>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使得里山模式成为备受推崇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实践方案之一。</p><p><br/></p><p>关键词:和歌 神道教 自然圣境 南方熊楠 生态文明</p><p><br/></p>
    作者: 邢鑫        
    卷期: 2022年8月第44卷第8期
    页码: 10-16
  • 博物学伴随人类行稳致远
    <p>摘 要:自然辩证法不等于科技辩证法,关键词和焦点不同。达尔文式创新风险较小,与博物学一致;弗兰肯斯坦式创新涉及“存在性风险”,创生并累积大量致毁性知识,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减少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风险,需要重启古老的博物学。沃斯特划分的帝国型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中,前者与自然科学接近反而意义不大;后者更接近于地方性知识,目标是恢复个体与其他有机体和谐共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值得向公民推荐。复兴公民博物学可以重塑自然观、价值观,在最终意义上有助于通过顺应自然而减轻现代性的桎梏。</p><p><br/></p><p>关键词:达尔文式创新 弗兰肯斯坦式创新 存在性风险 博物学文化 自由</p><p><br/></p>
    作者: 刘华杰        
    卷期: 2022年8月第44卷第8期
    页码: 17-25
  • 延展心灵理论可以扩展神经伦理学的论域吗?
    <p>摘 要:从延展心灵理论来看,部分技术和设备可以延展个体心灵的功能,但这些技术和设备是否可以纳入到神经伦理学讨论的范围,当前还是存在争议的。本文一方面赞同通过延展心灵的方式来扩展神经伦理学的论域,但另一方面延展心灵理论所信赖的信任和粘合标准可能会夸大外部表征设备在神经伦理学领域的相关性。由此,本文主张修改信任和粘合标准,从而进一步揭示神经伦理学的准入门槛和标准。</p><p><br/></p><p>关键词:神经伦理学 延展心理理论 伦理平等原则 信任和粘合标准 脑深度刺激</p><p><br/></p>
    作者: 樊岳红        
    卷期: 2022年8月第44卷第8期
    页码: 26-34
  • 论哈贝马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象学视域
    <p>摘 要:哈贝马斯把现象学的“设计”和“兴趣”两个概念勾连起来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视域,以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严厉地批判了近代以来在技术认识兴趣导向下把自然视为“开采对象”的狭隘的科学主义意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当以解放认识兴趣为导向把自然设计为人类的“生存伙伴”的新见解,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浓郁现象学气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p><p><br/></p><p>关键词:哈贝马斯 认识兴趣 人与自然关系 现象学</p><p><br/></p>
    作者: 雷德鹏   李霞丽      
    卷期: 2022年8月第44卷第8期
    页码: 35-4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