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18
本期话题
2021年08期 专题: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哲学与伦理问题

       当代,诸科学均表现出数据驱动的特征。学科背景天差地别的科学家们,都需要处理分析大数据开展研究。只有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科研机构的数据,开展充分合作,才可能揭示不同数据集之间尚未被发现的关联、最大化地挖掘出数据可能蕴含的知识。本期专题选取三篇文章,讨论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的上述特征,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对传统科学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与伦理(价值负载)带来的影响。刘伟伟的《大数据时代的科学实在论发展趋向及其特征》,表明大数据要求共享合作、使科研社会化的特征,为在实践中辩护科学实在论和科学合理性打开了新思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未知关联,则可以为进一步寻找因果性提供帮助。李晓洁和丛亚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健康医疗大数据面临的公平问题,已经由小数据时代风险的公平分配转向机遇(受益)的公平分配:如果生物医学大数据无法覆盖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其发展可能加剧健康不公,只有克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进行理性的互动,才可能促进健康公平。陈泓邑和庞聪的文章则以储存健康大数据的“新基建”:生物样本数据库为切入点,考察大数据“汇聚不同来源数据,在未来开展目的不确定研究、发现当下未知关联”这一特征对科研伦理知情同意原则的挑战,并从隐私权、公民参与科学的权利以及伦理中的“公平”原则出发进行分析,讨论生物样本数据库中如何实现知情同意的精神,其主旨与李晓洁和丛亚丽的文章可谓暗合。我们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够为科学哲学和伦理学进一步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时代精神”抛砖引玉。

                                                                                                                                   (专题策划:陈泓邑)

本期目录
  • 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
    <p>摘要:唐·伊德在他的&quot;图像技术现象学&quot;中,提出对图像技术的研究要避免将技术单纯描述为乌托邦和敌托邦,应侧重技术的规范性,即作为技术体验主体的现象学家对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预测。那么,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塞林格认为,伊德提出了人-技术-世界三者关系的内在性规范维度,以及审视敌托邦和乌托邦的实质性规范维度。本文将阐明由于伊德自身的非基础主义立场和过分依赖情境和技术,塞林格所提出的主体的塑造并未成功,从而主体的预测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伊德并未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p><p>关键词:伊德;图像技术;规范性;主体</p><p><br/></p>
    作者: 李雨浓   邱慧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8期
    页码: 112-118
  • 维克斯列尔:苏联加速器物理的奠基人
    <p>摘要:维克斯列尔是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宇宙射线物理、加速器物理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最先发现的自动稳相原理成为20世纪世界重大物理学发现之一。维克斯列尔及其团队根据自动稳相原理相继研发出同步加速器、稳相加速器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100亿电子伏特的同步稳相加速器,为苏联乃至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p><p>关键词:维克斯列尔;苏联核物理;自动稳相原理;苏联加速器</p><p><br/></p>
    作者: 曾晓娟   宋兆杰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8期
    页码: 119-125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