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诸科学均表现出数据驱动的特征。学科背景天差地别的科学家们,都需要处理分析大数据开展研究。只有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科研机构的数据,开展充分合作,才可能揭示不同数据集之间尚未被发现的关联、最大化地挖掘出数据可能蕴含的知识。本期专题选取三篇文章,讨论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的上述特征,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对传统科学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与伦理(价值负载)带来的影响。刘伟伟的《大数据时代的科学实在论发展趋向及其特征》,表明大数据要求共享合作、使科研社会化的特征,为在实践中辩护科学实在论和科学合理性打开了新思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未知关联,则可以为进一步寻找因果性提供帮助。李晓洁和丛亚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健康医疗大数据面临的公平问题,已经由小数据时代风险的公平分配转向机遇(受益)的公平分配:如果生物医学大数据无法覆盖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其发展可能加剧健康不公,只有克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进行理性的互动,才可能促进健康公平。陈泓邑和庞聪的文章则以储存健康大数据的“新基建”:生物样本数据库为切入点,考察大数据“汇聚不同来源数据,在未来开展目的不确定研究、发现当下未知关联”这一特征对科研伦理知情同意原则的挑战,并从隐私权、公民参与科学的权利以及伦理中的“公平”原则出发进行分析,讨论生物样本数据库中如何实现知情同意的精神,其主旨与李晓洁和丛亚丽的文章可谓暗合。我们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够为科学哲学和伦理学进一步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时代精神”抛砖引玉。
(专题策划:陈泓邑)
摘要:重大科研不端案例推动着美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四阶段演变,启示我们超越负面情绪的就事论事,转而从建设性的制度逻辑视角看待重大科研不端案例:索曼案、达西案推动着1981-1989年美国率先在全球实现科研诚信的建制化;巴尔的摩案、盖洛案推动着1989-2000年美国实现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的规范化;舍恩案推动着2000-2010年美国科研诚信的预防体制建设,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体制化;论文撤销激增、可重复性危机推动着2010年至今的科研生态体系建设。美国经验启示我们,聚焦中国重大科研不端行为案例,重视科研诚信制度的应战,才能清晰中国科研诚信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及变化趋势,以建设性的心态探讨制度效果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美国科研诚信制度;历史阶段;重大科研不端案例;制度逻辑
摘要:人类正处于"基因治疗""基因预防"的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推广是其前沿和核心领域。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人体基因组序列的定点"修饰"和"替换",由于主体的有限理性、技术工具的缺陷、失灵以及客体复杂的功能性特征,它在临床、社会实践领域存有潜在的未知风险,涉及到人的重塑、责任归属、基因隐私权保护、社会基因歧视等一系列伦理、法律问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挑战了生命伦理的内在要求,并且在临床上呈现不可逆的技术后果。合理且正当的措施是将其技术限定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边界之内,以实现社会公益和私益保护的均衡。
关键词:基因编辑;责任归属;基因隐私权;基因歧视
摘要:农业伦理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行为基础,农业伦理之"时"是诠释农业伦理的哲学起点并且内涵丰赡深奥值得钻研。以农业伦理之"时"为切入点从两个维度探析其传播经纬:在农业伦理的"时"之传播维度阐释"时"之符号"时序""时宜"和"际会",三者耦合呈现"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宇宙之"时"的传播规律以达"道"之大境界;在农业伦理"时"的传播仪式维度,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传播媒介阐述其记忆表征,将固定的时空节点应用传播仪式化扩散其所汇聚和承载的对"时"的文明记忆,两个层面融合互动共筑农业伦理之"时"的传播结构脉络以期不断完善结构丰厚的多层级现代农业伦理观。
关键词:农业伦理;时;传播;仪式;二十四节气
摘要:古人通过对水习性的观察来理解社会秩序,塑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方机械论文化将水纯化为用H2O和水循环表征的抽象模式。这种抽象模式代表着科学的"真",无所谓"善或恶"的价值问题。但是当这些表征水的抽象模式回归现实时,不应遗忘水与生态、水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如果把抽象水模式雷同或机械地取代现实中的水,就会使水成为一种掠夺性资源,破坏了水与万物的生态关系,导致了水危机。水危机的解决需要回归实践中的水世界。
关键词:水;水观念;水安全
摘要:当今,如何通过政治调控使科学技术趋利避害,备受人们关注,科学政治学成为时代的呼唤。自贝尔纳始,科学政治学思想基本形成,后经萨洛蒙、迪克逊、古斯顿等人的语境巩固和扩张,凸显了科学为民的价值观、科学"三角结构体系"的核心理论、社会系统分析方法和"边界组织"工具使用的科学政治学范式结构。从范式出发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历史性、宏观可调控性、公众参与民主调控等研究纲领。这一范式与纲领,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我国实践亦不断为科学政治学语境巩固和扩张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科学政治学;范式;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