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63
本期目录
  • 从洋务事业看洋务派“知识”意识的觉醒
    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掀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大规模西学的进程。洋务派在设译馆、办学堂、派留学生的实践中,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经历了从制造而格致,从格致而算学的过程,表明洋务派已经认识到制器背后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后来的维新派乃至“五四”时期的科学派从制度、方法、精神层面上理解科学技术架起了认识桥梁。然而,“中体西用”这一洋务运动的主臬,障碍了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认识,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古即有之的实用主义科技观。洋务派对科学技术认识的局限,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局限性之缩影。 <br/>作者二:黄政新&nbsp;&nbsp;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br>
    作者: 陈学云        
    卷期: 2006
    页码: 67-71+111
  • 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回顾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的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文章认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br/>
    作者: 袁维新        
    卷期: 2006
    页码: 72-77+111
  • 民国时期上海高等院校中的科学教育概况
    在近代科学在我国传播、建立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的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的概况,包括专科学校及独立学院中科学教育的概况和几所主要的高校中的科学教育的概况。并对当时全国高校中的科学教育的情况和上海的情况做了比较分析。 <br/>
    作者: 袁媛        
    卷期: 2006
    页码: 78-85+112
  • 萨哈罗夫: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记苏联氢弹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萨哈罗夫院士
    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安德烈.季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СахаровАндрейДмитриевич1921.5.21—1989.12.14)被誉为“苏联氢弹之父”。但是,他在此后却为中止核试验和保护人权而斗争,因此,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70年代末,他因为强烈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遭到了逮捕和流放。戈尔巴乔夫当政后,重新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代改革的促进力量<br/>作者二:刘则渊&nbsp;&nbsp;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r>
    作者: 宋兆杰        
    卷期: 2006
    页码: 86-92+112
  • 大学的理念与使命——卡尔·雅斯贝尔斯《高校革新提纲》与马丁·海德格尔《校长就职演讲》比较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933年雅斯贝尔斯的《高校革新提纲》与海德格尔的《校长就职演讲》,指出了二文中的基本思想差异、语义学差异和本体论差异。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都意识到了德国大学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如何改革大学上两人却存在着尖锐分歧,前者主张在纳粹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中彻底改造德国大学,后者则主张在大学的“传统理念”中逐步革新德国大学。<br/>
    作者: 梦海        
    卷期: 2006
    页码: 93-98+11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